文/麦米兜兜
“师生关系”,在今天似乎已成为一个始终不缺乏热度的社会话题。
10月15日,河南水泉学校突然被爆出,4名6年级学生因没有按要求倒垃圾,被该校一名老师逼迫吃下垃圾桶内的垃圾,之后几名学生均出现腹泻、胃部不适等症状,排泄物中还夹杂着垃圾。
学生们称,值日时没倒垃圾,查寝老师逼他们把垃圾吃掉。该县教体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说的是气话,并未强迫孩子吃垃圾,没想到学生都吃了。
也许老师真的只是气话,只不过被过分敏感的学生把这些气话误会当成了惩戒命令,但是,针对6年级学生来说本身是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的,也理应避开这种不利于自身的选择,不吃这些不利于健康的垃圾。
但是,为什么他们还是吃了?
一个学生听不懂老师的气话尤可理解,全部4名学生都听不懂气话,可见老师的气话杀伤力着实是不小的。
有人说,权力是一种负担,也有人说权力是一种乐趣。总之,针对权力底线的不同认知决定了权力的拥有者如何使用权力以及能不能用好权力。
社会层面因为权力使用者滥用权力而遭到抨击的情况比比皆是。学校教育因为惩戒权过度滥用而遭受到指责的情况更是热度不减。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的惩戒权也必然建立在自身行为端正上。
权力的使用目的应该是为了维护大部分人的利益。学生不倒垃圾影响了校园的环境,伤害了全体同学的利益也影响了校园形象,这固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甚至,如果老师觉得有必要,完全可以借此事件实施惩戒之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人们对于为啥气话如此管用背后事实的求真追问。
孩子们不是不知道吃垃圾对身体不好,不是不知道这样身体无法消化,但是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一直以来,很多人的常识当中都认为,我只要是为了你好的事情,我就可以去做。但这其中有没有惩戒过度的情况呢?
没有底线的任性惩戒是认知的残缺。教师惩戒学生的“度”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实事求是,针对学生行为做出恰当的惩戒和反应。
权力一旦使用过度就会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对于权利的管理对象来说如果不能奋起反抗则会变成无底线的容忍,甚至以自我伤害为代价。
一句“气话”“没想到”,仿佛把错误都归结到了来无影去无踪的情绪之上。按此逻辑,似乎只能怪这些孩子“太傻太天真”。
《狼图腾》牧民毕力格曾劝阻陈诚喂养小狼:
“你不能剥夺小狼捕食的尊严。”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
在当代教育越来越凸显平等的大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应成为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的基本共识。惩戒的方式也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而非被迫为之。
老师的惩戒权本质也是一种权力。作为老师必须正确对待手中权力、敬畏权力、慎用权力,绝不应该成为驯化弱小者的手段。但如今社会上,确实有一些老师简单粗暴、“脾气上来”不管不顾的实情,使得惩戒教育变成“荆条下面出人才”的翻版表达。
惩戒教育本来是人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促进因素。如果心中尊重学生,那么就不会过界,也不忍过分。
为什么社会层面对于教育惩戒权回归老师手中始终抱有争议,争论的议点不外乎担心老师们过度使用惩戒权,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尊敬的对象,而非让他们心生恐惧的加害者。教育的效果或许没有最高标准,但是教师这门职业却具有最底线的职业操守。
学生吃垃圾,怎可拿“气话”搪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