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卦台山地处三阳川西北方位,距天水城区三十里。其若盘若坐,形如龙头,相传为羲皇画卦之地。三阳川名字的由来,更于卦台山有着重要的联系。
三阳者,为早阳、正阳、晚阳,取三阳开泰之意。先贤曾著文解释道:“朝阳启明,其台光莹;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这不同的景象,便是站于卦台之上所见。
三阳川地势平坦,周围群山环绕,遥相对望,围绕卦台山呈现“九龙朝八卦”之状,使整个三阳川呈现一个天然的圆形。
渭水由西向东,蜿蜒盘旋,绕过卦台山,在三阳川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三阳川象天而圆,渭河、葫芦河盘绕交流于张白村。卦台山便矗立在渭水西端入川处。
在卦台山西北方,渭河北岸的一处山腰上,有一洞,称为“龙马洞”,相传龙马负图出于此洞。我也曾登高而上,一窥洞内玄妙,只见该山为石山,内有塑像及开辟出的一张石床。
卦台山东北方,渭河中流,原有一大石,名为分心石,又名龙石。据说在此奇石之上,伏羲曾召集风姓部落首领,举行隆重仪式,为他们分封各自的姓氏。
先贤胡缵宗所著《分心石说》曾详细描写其貌:“其形傍实中虚,非圆非方,似柱似笋,大约丈有五尺,高约丈有八尺。宛如龙马真图,又如太极本图。”
说道其奇妙之处,言其虚处风能出,水不能入,就算河水怎样澎湃,也无法将其淹没,随着水位的上涨下落,仿佛这石也会上下沉浮一般。渭水拍打其上声小如车,声大如雷。
当然,如此盛景只能在先贤的诗文中才可看到,凭借着自己的想象。1958年附近村民,为开采白云石,将分心石炸毁,如今只存一小块,孤零零地矗立在河滩上。

从卦台山的南边,拾级而上,台阶石砌而成,陡峭难行。至山门处,只见山门古朴庄重,没有宏伟的建筑,只是在城墙上开凿而成。
入山门,沿着台阶盘绕,东行而上,到达午门,这些都是后来才重建的,钟鼓楼分置两边。再向内走去便是卦台山的主建筑群了。说是建筑群,却只有正殿及东西偏殿等少数几处建筑。
主院中心有一砖砌太极形状的凸起,冬天雪不能落其上。有很多人都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说法众说纷纭,而我更相信这是受地磁影响的缘故。
据可考文字所述,卦台山上的庙宇,于金代所建,但据生活在周围的乡民而言,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卦台山就已经成为祭祀伏羲的中心。
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渐遭冷落。上世纪六十年代,明代按照九宫八卦之数栽植的十七株古柏,大部分被砍伐,仅留寥寥几株,庙宇也被夷为平地,铁像被毁,明代木刻卦盘流落民间,现在的庙宇为之后重建。
假如站在城墙上,便可一览三阳川奇秀的风景。渭水涛涛,鸟鸣于上,四面山峦,或拱抱或侍立,俨然天造地设的一处奇境。相传当年伏羲于此观天察地,始画八卦,想来不是无根之谈了。
一画开天,伏羲氏的贡献在于启迪智慧。这或许是朦胧意识中一个不自觉的行为,但如人之初第一声啼哭,在无意识中发出了人类第一句语言。
我相信,正是三阳川的山水气象,启迪了先民,仿佛这种天人合一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事情,就像苹果的落地无意间对人类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一般。
智慧总是蕴藏于最浅显的现象中,仿佛如一位智者,不断提醒着我们的注意,而人类总是在偏执的寻求中四处奔波,甚至越走越远。
文明的源头如点点星火,单纯而有质朴。
如今的西北内陆,相对于沿海地区的繁荣而言,是落后的。但早在先秦时期,三阳川也是一片宜人沃土,唐开始台地上的人们纷纷迁移其中,繁衍文明。
樊梨花西征筑就的樊家城,屯兵的演营寺,稍向东的“蒲洪故里”,苻坚文化悠久流传。东面渭水出口处“导流山”坚如磐石,留下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
如今这片土地,四野茫茫,黄土袒露,多少年来,无数坚强的生命,在烈日的照耀下顽强生长。这里是人类开发智慧的试验场,这片土地贡献良多。
人类文明的源头在此,如今一切的遗存证实并诉说着曾经的过往,留下了人类文明迁徙与发展的一串串厚重脚印。
倘若再走远一点,秦安大地湾遗址,八千多么年的开拓奋斗史,清风徐徐,吹拂衣衫,也吹动了我的思绪。那风中,裹挟着先民生活的气息,俯身而寻,泥土中随地可见的陶片,映照出当年的辉煌。
往事不可追,但这种奋斗的气息,这种厚重的文化沉淀,永远不应该被忘记。孕育与繁衍伴随着痛苦,它像伟大母亲一样,包容着我们、鼓励着我们,让我们沿着先贤的脚步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一台乎,寓亿万人之灵秀;只数画耳,肇千百世之文明。”此联绝非溢美之词。
这就是卦台山,三阳川里的卦台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