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023日更文学习笔记
听林紫谈“安全感”(一)

听林紫谈“安全感”(一)

作者: 三平999 | 来源:发表于2023-04-29 06:15 被阅读0次

    林紫,何许人也?

    她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先行者,是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妇联儿童基金会特邀专家;她首倡“系统养育”概念;出版多部心理学著作,新作《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温暖实用,操作性很强。

    林紫

    最近听了林紫与樊登对谈“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感受更加深刻,分享愿望强烈。

    关于“什么是安全感?”林紫侃侃而谈,她说,心理学领域里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心理学界最关注这个概念的学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

    这就是“内在安全感”,也许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在我们看来,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挑战和不确定,但是我们和他在一起时,会觉得心很安稳、很有信心。

    有人说“房子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我要买个所大房子”“我一定要多攒钱,因为钱能够给我带来安全感”“我要有一辆豪车,坐在豪车里,那多有安全感。”诸如这些,都是典型的“外部安全感”的追求,他要的是物质角度的保障。

    这些人往往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自己是不具备“内在安全感”,一味地从外部给自己一些保障。

    当他有了房子、票子、车子后,发觉房子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不安;甚至有人会说:“再大的房子,还不如我走进某一个舒服安静的原生态环境时,内心突然宁静下来,那种安全感比一栋豪宅带来的感受更有力量。”

    外部物质保障是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安全感全部都放到外部物质上,那外部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导致我们安全感的坍塌。

    当我们与外部舒服安静的环境或某一个人群产生内在真实的关联,我们会更有安全感,也就是林紫老师说得“归属感”。当一个人有了“归属感”的时候,就不会再过分追求外部的物质保障了。

    《次第花开》中有句话:“有的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一辈子逃亡。”可以看出,物质并不是我们“没有安全感”的起因,如果不把快乐寄托在外部的物质追求,每一个单纯的当下都会带着淡淡的喜悦。

    所以,家长如果想给予孩子一辈子内在的安全感,不要只考虑给他留下多少遗产,保障他所有的物质需求(林紫老师称这些是“伪安全感”),而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建设。

    社会学家描述过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下班时间,人们坐在地铁车厢里,有点昏昏欲睡、心不在焉,这个时候在地铁尽头隐隐地有一点点烟雾升起,但是没有人觉察。我们称为A场景;在冰天雪地里,一个男人带着非常重的摄影设备,一个人在黄河壶口瀑布边小心翼翼地走着,我们称为B场景。

    A和B哪一个场景更安全?是不是很多人会回答:“看到壶口瀑布边的峭壁,感觉他要掉下去似的,好像不安全;地铁车厢应该安全。”

    事实上,A场景是发生在韩国的一个真实场景,一场大火把整个车厢里190多人全部吞没了。

    社会学家表示,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看似安全,实际里面隐含着危险的情况,为什么我们没有觉察到?

    很多人以为,在外部拥有更多物质时更安全;或者当我们做了父母,觉得“我要拼命加班、拼命努力,不断地提升我的职位,增加我的收入”,我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生活,这才是安全感。可是他们慢慢地发觉,自己再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保障,“伪安全感”导致困惑,认真反思,我们原以为的安全感似乎不是真的安全感。

    还有的家长觉得“这个世界要为我所控,孩子才会是安全的”,就好像手里拿着遥控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掌控当中,孩子就是安全的。

    曾经看到过一个真实的视频,妈妈担心孩子自己外出会出车祸、会被人欺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跟随护送孩子,几乎不让孩子走出她视线一步,这个孩子后来未上高中,更别说成为有用之才,他成了“妈宝男”,连自食其力都很困难。这一类父母内在的安全感,就是典型的“伪安全感”,她把她的安全感建立在“我的整个生活按我的意志来进行,才是安全的”假设上,当她的控制感被挑战的时候,她的安全感和孩子的安全感都会坍塌,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还有一类“伪安全”,也是生活里比较常见的“完美主义”。这类人常常把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我只有更完美,别人才会关注我、在意我、喜欢我”的假设上,就好像前面说的那一类“我只有控制了一切,别人才会觉得我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所有人眼里的尽善尽美,当我们把自我评价放在外部的时候,那是不可控的。

    这类人平时看起来滴水不漏,但一旦在哪一点上他感觉可能失败、有差错,他的安全感就坍塌了。如果这种类型的人做了家长,他们以这种模式去培养孩子,非常想把孩子培养到很完美、很优秀,最终结果是,孩子也会处于一种“伪安全”的状态。

    林紫老师在她的《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书中写到:“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我们做家长的脑海中那个完美的形象,自己未必能达到,非要自己的孩子成为完美的那种人,最后会导致很多悔之莫及的问题。(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林紫谈“安全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zw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