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的读法

作者: 子慕云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20:38 被阅读32次

    常规读书,按照章节逐个章节阅读或者跳着章节阅读。阅读节奏可快可慢,或细嚼慢咽或浅尝即止。

    唯读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以上常规读书法均无效,精读不消化,粗读又似天书;按章节顺序读,不得要领;跳章节阅读,零零碎碎。

    以上种种困惑,均是因为没有摸准作者的脉搏所致。实际上,只要抓住一个线头,顺着脉络可以理出经线,经线接点处横向为纬线,纬线接点处又是另一条经线。如此往复,一张网被拉起,全书面貌活灵活现。

    本人抓的线头是孔子,因为对孔子是最热门的。日常生活之中,到处是孔子,所以他是热门人物。教科书上有孔子,官方宣传孔子,民间崇拜或贬低孔子,孔子学院又满世界开花。

    孔子又是寂寞的,因为真正了解他的人很少。哪怕是回到当年,孔子门生三千余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也就是说最终有出息的仅七十二人,可能还是虚数而已,总之良率不足3%。

    最终,孔子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精神符号,这种精神实质是“不计成败,咬定青山不放松”。

    不管是哪门哪派,为了鼓舞其跟随者及组织好社团,还得有一套理想上有愿景、道德上有高度、逻辑上可自圆其说、操作层面上有指导方针的完整理论,至少有一个框架。

    派别之争的岔道口有些在根上,即愿景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如墨家是第一个反对孔子的,但把墨家批判儒家的“罪状”逐条罗列出来,你会发现墨家虽然在道德层面上更为高调但是眼界太低(即愿景),注定是失败的。

    看了墨家批评儒家的第一条“罪状”就高下立分了。墨家批判儒家不信鬼神,以致“鬼神不悦”。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一直不信鬼神的,不管是儒家的“天命”还是道家的“道”,都是在说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客观的规律,它是不变的,只要找到它一切都好办了。

    实际上,东西方文化的起点是相同的,都认为存在着一个客观规律。岔开的节点在之后的环节上,是“对外寻求”客观规律呢?还是“向内寻求”?

    西方哲学发展的主旋律是“对外寻求”,原因是因为宗教不允许其“向内寻求”,那里是上帝的领地;他们只好转向“对外寻求”,去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去了,最终收获了“科学”。

    东方哲学是在“向内寻求”,即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究。讨论的话题都是“何谓人?何为人?”(儒家),“如何全生避害?”(道家),“如何管好人”(法家)。也曾有过零星的另类,注重逻辑思辨的名家(讼师群体)及探索宇宙起源的阴阳家,最终分别被道家和儒家兼并了。

    所谓百家争鸣,实际上只有六家(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法家),满打满算也仅十家(增补: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百家争鸣(实质六家)的结果是,儒家成功入阁,道家下野;名家作为一种方法论被道家吸收,阴阳家作为专家队伍集体加入为儒家(阴阳家负责夜观天象,接受并解读上天指示,一群天线宝宝)。

    墨家主张无差别的平等,直接被定性为“黑帮”组织,当然它实质确实也是黑帮,而且不是一般级别的黑帮,他们是一帮游侠心的雇佣军;至于法家嘛,他们被迫隐身到幕后,并穿上了儒家的外套,所以不能光凭制服来区分儒家和法家的。

    法家在帮助秦统一六国之后到达顶峰,接着很快被“民心”所打残废,老子早就提醒过“物极必反”。但是,执政者是舍不得抛弃法家的,他们像依赖毒品一般依赖法家,怎么办呢?送一件儒家的外衣给法家穿上吧!

    法、儒两家本就同根同源,荀子被“开籍”之后另起炉灶,由其得意弟子李斯及韩非子改组法家,并成功将“法家”上市。所以,它们两家的分歧点仅在执行层面,不在高层,所以穿什么样的制服对他们来说不重要。法家本来就是一帮实用主义者。

    法家被披上儒家的外衣之后,为皇权续命了两千年。而儒家作为一件外套,被不同的皇朝,不同的君主,改了很多个款式,它是和政治走得最贴身的一家。

    当然,儒家作为为皇权定制的一套衣服,在客观上又制约着皇权的身材发福和走样,所以儒家又是皇权的“解毒剂”。同时,儒家还为全国百姓定制了衣服。凹凸有致的线条美,一直是儒家的执念与追求,这在客观上即制约着皇权也压抑着人性。

    到了晚清,儒家这套衣服显得越来越不合事宜,越来越不符合时代潮流了。康有为曾试着修改过衣服的款式,但是很快方案被否决了。后来,民国建立,皇权散架,皇帝跑路,外套当然也被丢弃一旁。

    脱掉了外套的国人很失落,十分地沮丧。被我们嘲笑了上千年的蛮夷,到头来,冲到家里扒光了我们的衣服。

    儒家的韧性,也就是孔老夫子的那种倔劲在内心深处呼喊着,我们要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穿回去。穿了西服西裤之后,发现实际上老祖宗的那套衣服也蛮好的。

    然后,我们开始按照西方的框架重新解读中国的传统,目的是告诉国人同时也告诉老外,我们也是有自己的衣服的,只是款式不同而已。你看你们的领子是那样的,而我们的领子是这样的;你们的口袋是在外面的,我们的口袋是藏在袖子里的。

    所以,从晚清到民国的那些哥们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事情。有人倒卖着洋西服,有人护着大褂不放手,有人按照西服给大褂写行业标准。当然,最后起了实质性效果的还是实干家们直接拿起剪刀动起了手,否则也不会有今日之中国。

    《中国哲学简史》的性质呢,实际上是属于对照着西服的样子写大褂。这本书如果被读成了民族自豪感了,那就成了意淫了,毕竟结果上确实是我们被所谓的蛮夷剥光了衣服;如果说我们老祖宗不该这样也不该不那样,那么被扒光的就是老外了,这样读书也未免太矫情了。你能埋怨你爷爷或你爸爸为什么不把你变成富三代富二代吗?

    如果把书悲观地读,觉得以前糟透了,当然更不可取了,说明你正在倒着读书,还不如不读它了。本书的初衷是告诉国人我们可以的,我们是优秀的。

    那么正确的读法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是作为传统入门读(八卦着读),读了之后,对时常挂在嘴边的传统文化有一个脉络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是可以和西方哲学对照着读(功利地读),东西文化实质上是一轴两极,一体两面,对照读可以让自己的思想更具包容,这对实际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实质性帮助的。

    第三是作为修身养性读物,各门各派,不分东西方均是在盲人摸象而已。盲人摸象不如隔岸观火,不带情绪地读或许是最好的读法。

    至于,更高的层次的读法,就不加妄言了,只是提醒一下千万别把书读歪、读偏了。

    说得越多,错得越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误解,所以说开始话很多,最终却会缄默。我现在意欲未尽还想继续说,你们就让我说,直到不想说为止。

    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变着法子说,伟大之处在于不厌其烦地说,光辉之处在于两千多年了还有人在说。

    下一回,我们来撩一撩孔子,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的读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jw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