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至汉初,墨子与孔子齐名的,人们以孔墨并称。但是,在《史记》之中对墨子的记载却极为简略,大家墨子并没有被独立成篇,大概是他一直处于主旋律的对面吧,他是一位战斗的传教士。对墨家的系统研究,由清末才逐渐兴起。
墨子在历史上是一位“黑户”,后经考证,大致身份信息如下:
1、生卒年份不详,可以确定的是墨子出生在孔子卒年(即公元前479年)之后,所以他俩没见过面;
2、籍贯不详,或为鲁国或为宋国人。比较靠谱的结论是墨子为鲁国人,后来到了宋国当官;
3、墨子姓名也不详,原先大家认为墨子,姓墨名翟。后经考证,墨子连名字也没留下来。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墨家学说趋于极端,与士大夫的行事方式相反,墨子在生活上十分艰苦,和劳工一般,按照当时士大夫的说法这简直是“贱人所为”。
墨是古代一种刑法,泛指刑徒及奴役之流。只所以称之为“墨学”,实为蔑称,但是墨子却毫不在乎,还觉得很自豪。这和古希腊哲学的“犬学”派很像,在思想上鹤立独行的人都为自己的不合主旋律而自豪。
以上对墨子其人的背景调查是为了理解其思想之来源,通俗些说是想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来理解这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墨子是鲁国人,出生在孔子去世之后的年份,墨子从小接受了孔子思想的洗礼,而且学习成绩很不错,史书上记载了墨子的成绩单:“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墨子看到有人在染布,他感叹人如素丝,善恶皆“所染”。这句话套在墨子身上其实很合适,因为他的思想是分两截的。前半截是孔子的;后半截是来自宋国的。
把宋国作死的是施行“仁义”的宋襄公。最开始,齐国是盟主,后因齐桓公去世而空缺。宋襄公以小国去争盟主之位,结果在联合国开会时,被同样觊觎盟主之位的楚国抓了起来。
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宋襄公才得以赎身,当然盟主之位也被楚国拿到手了。回国之后的宋襄公很不爽,然后想去教训一下楚国的小弟郑国。郑国向大哥楚国求教,楚国出兵,宋国认怂撤兵,然后在泓水遭遇。
本来,宋国占上风,楚兵正在渡河,宋襄公说不能打;等楚兵渡完河,正在布阵时,宋襄公说还不能打;等楚兵准备好了,宋兵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箭伤。一年之后(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箭伤复发而去世。
宋国因宋襄公被打残,从此沦为不入流的诸侯国。宋国虽不断被人开涮,但是作为商朝王室后裔的高贵血统毕竟还是在的。宋人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打仗时不能打已经受伤的人,也不可以打头发发白之人,颇有贵族气质。
但是在主流价值观里,宋国却以愚著称,寓言里的《揠苗助长》与《守株待兔》都是在嘲笑宋国人。到底是愚呢?还是贵族气质呢?
墨子在宋国染上了宋国人的“兼爱”,在孔子的“仁爱”的框架下,最终提炼成自己的一套墨家思想。
为什么说是“仁爱”的框架呢?因为墨子提倡的“仁爱”和孔子说的“仁爱”也是有区别的,慢慢读下去就自然会理解其中的差别了。
“功”和“利”是墨家哲学的根本思想,所以墨家哲学被称为功利哲学,墨子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两个凡是”。
凡是对国家和百姓有利的,那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凡是对国家和百姓没有利的,就是没用的、没有价值的。
对应孔子的“无所为而为”,墨子是“有所为而为”。也就是说,孔子的行动是不计成败的,墨子的行动是要算账的,没有利就不做。
看到这里,觉得墨子的底色与后染的色还算是协调的,孔墨的起心动念都是救世,但是再深入下去,他们俩的根本观念却是相反的。
据说,墨子在学习孔子思想时,学到半截就开始和孔子唱起了反调。原文如此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这是墨子和儒家岔开的根本原因,墨子觉得儒家所提倡的周朝的礼仪太繁琐,儒家提倡厚葬及其守孝制度也不好,耽误了劳动生产。所以,他说干脆直接回到夏朝的制度,据说夏禹就是一位蛮节俭的人。然后,墨子提炼出几大主张:“尚俭、节用、明鬼、尊禹”。结果,墨子就被黑户了两千多年。
了解了儒墨的同源及分歧之后,我们就接着循着墨子的两个凡是的指导思想,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墨子的具体主张及神秘的墨家组织。
墨子问儒者“何故为乐”?儒者回答,“乐以为乐也”。墨子说:“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如果我问你房子有什么用,你会回答'冬避寒、夏避暑,房间区隔男女之别'。现在你的回答和'房子就是房子'没啥区别。”
于是,墨子认为音乐仅仅是追求当前的快乐而已,对未来是没有用、也没有价值的,应该被摒弃。
光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对话来得出音乐无用还是不够的,墨子还算了一笔账,更关键的理由是音乐劳民伤财。
搞音乐确实是很费钱的,他们玩的是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和吹竽笙。
接着,墨子接连拷问:“现在百姓身上有三座大山,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你们这样玩音乐,心安不安?”
“现在治安这么差,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你们这样玩音乐心安不安?”
“现在国际环境这么糟糕,强侵弱,众暴寡,你们这样玩音乐,心安不安?”
墨子认为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并由此扩展为人的很多情感也都是没用的,必须进行压抑,不可让情感成为行动的障碍。
墨子认为有六种必须去除的情感,分别是,“喜、怒、乐、悲、爱、恶”,此六种情感称之为“六辟”。除去六辟,使人的一举一动皆在理智用事的状态之中,即“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
至此,对墨子其思想及其人品已经有了一个轮廓性的掌握。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其善恶全在“所染”。
套用墨子的理论评价墨子的思想行成过程,概括如下:“墨子先在鲁受孔子上述数点之影响。及后为宋大夫,又合宋人兼爱非攻之教,遂成墨学欤?”
墨子的内心是孔子的“仁”与“义”,外染是宋人的“兼爱”与“非攻”。接着,让我们具体展示墨子的人性与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引用原文:墨子非攻,固反对一切攻势的战争,主张兼爱,固应各国皆爱。但当时强侵弱,众暴寡之事甚多,而墨子实际救护被攻之国,则只闻有此一事,此亦或可见墨子与宋有特别关系也。二者墨者为一有组织的团体,故救宋之举,能为有组织的行动,墨子往楚见公输般,其弟子三百人即在宋守城也。
这段文字比较绕口,需要按照现代的表述习惯重新演绎一下:
1、墨子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墨子主张兼爱,爱每个国家的人,即便是侵略者;
3、“墨子救宋”是墨子破例实际救护被侵略的国家,可见墨子与宋国的关系不一般。这是违反“兼爱”思想的,所以称之为破例。
4、墨者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墨子主张和平化解争端,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墨子救宋时,墨子曾命令其弟子三百人守宋城,自己前往面见楚王,最终通过“沙盘推演”成功化解了一场国际争端,此谓墨子救宋。一语概括之,墨子相当于当时的联合国老娘舅。
上文提及墨者是一个具备军事能力的团体,墨者的领导人是巨子,巨子具有绝对的权威,巨子对违反纪律的弟子有生杀之权。
墨者组织的内部纪律极为苛刻,墨子弟子外出行动必须接受墨子的指挥。比如弟子出仕为官,其必须履行墨家思想,且工资收入必须分以供墨者之用。
墨者的人生信条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一条是和古之侠者是一样的品质。
不同于普通的游侠,墨者还是有组织、有理想,并且还具备军事能力,不难想象这样的组织只可能生存于乱世之中。
如果墨者仅仅止步于此,那么墨者就是一个黑帮组织,最多是带具备侠胆甘心的雇佣军组织。
墨者的理想是天下皆墨。墨家认为,“天下之大患,在于人之不相爱,故以兼爱之说救之。兼爱之道,不惟于他人有利,且于行兼爱之道者亦有利;不惟'利他',亦且'利自'。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互争;故吾人应非攻。”
虽然墨家的兼爱理论调子非常之高,但是实际上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因为这是超级反人性的。怎么维系组织的稳定呢?看过黑帮片的朋友们都知道,维系组织稳定靠的是“利益”和“皮鞭”。
如何才能说服人们兼爱天下,利天下而不是利自己呢?墨家的对策是“许之以利”。
首先,对天下有利就是对天下的每个人有利,这里的每个人包含了自己。其次,爱别人是一种个人保险与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和回报的。可是绝大多数人是近视的,他们是看不到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的。也确实有一些实例说明了这种投资可能是得不到回报的。
对于那些高度近视的人,墨家操起了“皮鞭”。不同于那些没有文化的黑帮,墨家对皮鞭也是有一番说辞的。墨家分别从宗教和政治的角度阐述了独裁的重要性。
首先,在宗教上创造了一位“天帝”,他希望天下人彼此相爱。他监视和观察着大家的行为,特别是统治者的行为。天帝惩罚违反天意之人,并以福奖赏顺从天意之人。当然,天帝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所以他又指派了许多鬼神来协助自己的工作。
然后,在人间的政治层面上,国君上乘天意,下受民意,负责奖励兼爱之人,惩罚不兼爱之人。为了做到这一点,君主必须是拥有绝对权力的,而且百姓是没得选择的,必须如此安排。
那么最初的国君是怎么来的呢?最初的国君是由人民的意愿设立的,是他把大家从无政府状态之中拯救了出来。
为什么说是“拯救”吗?墨子认为,处于无政府状态即“天然状态”之中,人人皆是一切人之仇敌,互相争夺,终日战争。人不满意于此状态,故不得已而设一绝对的统治者而相约服从之。国家之起源如此,故其威权,应须绝对;不然则国家解体而人复返于“天然状态”中矣。
墨家的政治主张是,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确实是符合当时的实际诉求的,诸侯们整天打来打去,百姓们太苦了,他们向往一个集权的政权,哪怕是独裁的也好!
墨家提倡的兼爱非攻的系统的根基是“功”和“利”,这是墨家思想、墨者组织架构及其行为的“种子”。如果说这是墨家的初心不太确切,他的初心是救民于乱世;其救民之法是强调“功”和“利”。
打个比方,为了有食可果腹,你种下了一棵苹果树。“有食可果腹”是初心,“种下一棵苹果树”只是一粒种子而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忘记初心,只会越跑越偏。
墨家思想的功利哲学只存在一义,只有唯一的是非标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又粗暴的世界观。
真实世界的实际需求,不但只有苹果,还需要橘子和香蕉;或者,当前可能苹果够了,将来也许需要其它的。
本文分别绍了墨子其人与其思,以及其创建的墨者组织的性质及其原生环境。最后,妄自概括,墨家只能算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为他忘记了初心,或者是将“种子”认作了“初心”。
他们的共同利益就是维系好这一片苹果林。
根源上,由于墨家的世界观的局限,即使在利益共同体之内,其凝聚力也是不坚固的,所以墨者的组织维系,不得不靠着“利益”与“皮鞭”。
即使墨家的创始人及其坚定拥护者可以始终维系着这一份“种子”,但是可以确保后续的人以及越来越多的追随者还是一条心吗?
这是忘记了初心的利益共同体的最终宿命,因为它是“空心”的,所以当其距离世界的本真越来越远之时,共同体的凝聚力也就必定随之瓦解了。
学习墨家,学其“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的品质,扬其“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之志气。
墨家的世界只有“黑”与“白”,那么你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同时,你也一定很好奇,与孔墨同时期一起争鸣的其它几家的世界观,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撩文嚼字,敬请期待!
[致歉]
前文《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水味太重,清汤寡水,文字也多有戏谑不敬之处,对读者多有误导之嫌。
在此一并向读者及墨家致歉,本号虽撩文不嚼字,但文切不可轻佻,意不能妄断,论断须有根据,尽量减少和避免对读者的误导以及对原书及古之贤者之不敬。
遂对照冯友兰之《中国哲学史》,重读了墨子相关的章节,本书之论述更为详尽,墨子的形象也更为立体。《中国哲学简史》是简化版,专为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而著,所以粗读可读“简史”,精读却需读《中国哲学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