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第二十四天

今日共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之第一节《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作文,不仅学生是又爱又恨,教师也是爱恨交织。说简单,它是那么简单,如讲述故事,如思绪流动。说难,它又那么让人尴尬。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讲些什么,不会特色表达,心口手不一等等。各种的问题,数不胜数。
带着浓浓的兴趣和期待,开始了今日的学习之旅。
收获一:善于观察与比较。瓜瓜叶菊,兔儿兰,入目入心毕可化美篇。有趣的,可爱的,都可以拿来学生学生练。玩具狗,情侣伞,你喜欢的,学生也喜欢。
收获二:作文德育紧相连。一块被丢弃的面包。如果直接讲与写,也行。但德育过于明显。于老师却来了个角色扮演。化身丢面包的同学,让学生来劝他。这一下,表达训有了,德育有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学生的素材,亦有了。不说教,不单调。同样一个素材,被处理的如此巧妙。除了教学的艺术,让我学到的更多的是有心,用心。接着出题目《劝告》,提要求,两个角色。描写刚才的场景。作文,立马就活了,有话写了。
关键是还有后续,让学生针对浪费粮食的现在,写了一封《致全校学生的公开信》。捡起了一块面包,练习了两篇习作,还融入了德育。实在是妙与高。
收获三:善于触发与激活。参观与小辫,漫画亦有小辫,兴趣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小辫,成了作文题。有趣的漫画,也是于老师关注点之一。
收获四:巧用情境顺势而为。送温暖,讲述,采访,写作文;参观电扇厂,写介绍信,语广告;有转校生,写欢迎词,开欢迎会,写《我们的意同学》;有学生转走,写欢送词,欢送会,《我同学***》……
有人说,这是职业病,也有人说,这是执着。其实,这不正是处处留心毕可为的学问吗?
读了此文,感受到,莫道无话写,写不来,关键平时积素材;莫道不会写,写不会,情境开发文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