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陪同孩子上钢琴课,她没有按要求完成练习,连续2周没能搞定弹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虽然没直接批评她,用严肃的语气指出曲子完成不好,这周是重复错误!
从工作室出来,孩子叹了口气。我搂了搂她的肩膀,柔声问孩子:“我知道你很难受!在刚才那种情况下,我都感觉难受,何况是你。嗯,没有人愿意被批评,作业被打回来重新做。”。
孩子点点头,眼泪从眼眶涌出来,呜呜呜哭起来了。
我说:“想哭就哭吧,哭出来能让自己好受一点。”
边走边哭,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地跟在旁边就好。 哭了一会儿,她停下来,说:“我要一个大抱抱!”。我马上把她抱在怀里,用发自内心的爱去抱着她。
大约几分钟后,她说:“妈妈的怀抱真温暖、有力量,我现在不难受了。”
我说:“我能和你聊聊这次钢琴作业的问题吗?当然,你可以选择不聊,选择权在你。”
她说:“可以聊啊。”
我说:“刚才老师说出现这个问题不是你能力的问题,你是可以搞定的。那你认为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她说:“是我的态度有问题。”
我说:“嗯,那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呢呢?”
又是一阵沉默,我知道她在思考这个问题,不催她只静静等待。
过了一会,她开口了:“我要好好练琴,不敷衍了事”。
我说:“你不纠结于错误,着眼于解决问题这样很好。如何把“好好练琴”落到实际行动中呢?你好好想一下,今晚或明天早上把你的决定告诉我”。
晚饭后,她说:“练琴时把笔记本拿出来,先把老师写给我的要求看一遍,把作业分次完成。每天先改错音,再合练,就这样专注地按要求一首首地练”。
我说:“嗯,我相信你刚才说的都落实,这周曲子能通过老师的检查。我有一个建议,下一次把你认为有练习难度的曲子录个示范视频。练琴卡壳了,可以观摩老师的示范。”
她说:“这个主意不错。我妈妈脑子真灵活,转得贼溜!”
我:“哈哈,这样夸奖我,我有些得意哟。”
她:“你值得拥有!现在我还有点担心,万一我又贪玩怎么办?”
我说:“人都有惰性,不仅是你,我也会有贪玩的时候。克服惰性可以自律不够,他律来凑。这两天我可以陪你练琴。我在一曲练完时告诉你我听曲子的感受,如果发现你不对劲了,用手势提醒你。”
她:“好呀,自律不够,他律来凑。你做一个双手腕交叉成X型手势吧。我看到了就知道会打起精神,专心练琴。”
我说:“好,我按你说的做。”
这几天,每天7:30我搬个小板凳坐在离她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像粉丝听她弹演,告诉她我听的感受,并鼓励她,她的状态好多了。
孩子发现事情没做好,尤其受到批评时,他们心里也有些不好受。我们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感知到经由这件事产生的情绪、感受能得到父母的接纳、理解,就不会陷入自责、担心的泥潭中。孩子放下负担,才能接受引导,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抗或者逃避。
这样引导孩子,慢慢地孩子有了感知、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具有发展性思维能独立思考、面对问题和困难,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想,如果哪天出来后,我说:“看,我都跟你说了要好好练琴,你不听,被老师批评了吧。”。那孩子是什么感受?她接下来会不会听并接受我说的话?
她一定不会听,不仅如此还会跟顶嘴,或者大哭,情绪反应更强烈。我和孩子由此陷入战争,孩子不仅连不好琴,还产生厌倦。
养育孩子首先是爱,爱在点滴之间,爱要让孩子直接感受到。
养育孩子要有方法、有原则,懂TA的前提下,尊重孩子并加以鼓励、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