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范俊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伍继红这两天火了。
曾经的高材生,名牌高校佼佼者,遭遇体制改革,接连找工作碰壁,前任老公外遇,离婚再嫁,经历一系列打击,精神出现问题,如今生养6个娃,家庭陷入赤贫,靠着低保过日子。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不该是一个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的人生结局。
应试教育给她铺了一条看上去很美的路:进入人大,顺利毕业,拿到铁饭碗,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温和有礼的男人,成功摆脱父母辈的阶级烙印,过上另外一种生活。
是什么让这个原本的天之骄子,一步步从天上沦落到了地狱?
是安全感的丢失。
01 丢失的安全感,让她被命运吓破了胆
原本考上名牌大学=吃公家饭,成了国家的人,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出来的农村姑娘来说,简直是天堂。
回溯她小时候的成长之路,很聪明、学习成绩好,性格偏内向。对于很多跟伍继红一样的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几乎是唯一的人生出路,而她还考上了著名高等学府中国人民大学,她的内心对于大学的生活,对于以后的人生恐怕会设想很多很多美好的场景。
现实给了她一记闷棍,这些年心心念念的毕生寄托,忽然间没有了。
经历过那场历史洪流的中国青年报作者晓看这样描述他经历的那场改革:
我是93级的,比伍继红还高一级,1997年毕业那一年,是不包分配的第一年。我清楚的记得,我和大学同乡在家乡的人才市场上四处碰壁,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
市场上并没有什么要历史专业的岗位,到处都贴着要市场营销、管理、财经这些热门专业的单位。跑了一天,我就默默离开了。有些岗位有些单位,根本就不会在市场上出现,而是通过别的渠道解决用人问题。
伍继红说她当时一个个单位打电话去求职,我也有切身体会。一个念大气科学的同乡女孩子,垂头丧气,我给她打气说,要不我们一个个气象局去跑?
于是我们敲开了成都每一个气象局、环保局的大门,他们都觉得很奇怪,大学生找工作不应该去人事局吗?不要说我们,连市场实际上也没有做好准备。
要不是运气好,用人单位找到学校,而学校又推荐了我,我很难保证,我不会是另一个伍继红。
如果不曾触手可及,可能伍继红期待不会太高,但正因为从小到大一直把“铁饭碗”当成自己上大学唯一的念头,结果当巨浪来袭,她便像被抛进海里一样,呛了一口,便怎么都找不到救命的船,那种恐慌,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恐怕很难想象。
这是伍继红的人生第一次重大安全感的丢失。
这项最大的安全感丢失之后的伍继红,从那时候开始,内心已经风雨飘摇。但她仍然是有希望的,考公务员,或者去公司面试,虽然她并不情愿,但仍然是一条出路。
结果她又先后遭遇了考公务员面试失败和第一份工作中“个人矛盾”而辞职的现实。
从现在回看之前她的经历,这两件事先后给她的职业生涯的死亡,订上了最后两个钉子。
公务员面试的失败,基本上等于宣告她体制内职业生涯的彻底失败,而因为“个人矛盾”而辞掉第一份工作,更像是一种对于前者不满的反抗。
也许当时她根本没有真正搞明白,辞掉这份工作,对于自己来说,真正意味着什么,自己又将面临什么。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她这份工作,在那个年代月薪3000,真心不低,而且是教育行业,算是跟她专业对口,而现在那家“新学林”教育软件公司早已经传出新三板挂牌的消息。
如果当时按那条路走下去,她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但她最终选择了因为“个人矛盾”而离开,进入了一家月薪1000多的工厂,而且专业完全不对口。
那是一次足以改变她人生命运的选择。如果说“铁饭碗”制度的改革,震荡掉了她大部分安全感,这一次工作的丢失则几乎宣告她做为一个社会人身份的安全感的丢失。
既然工作中找不到安全感,家庭总可以有一些安全感吧?
不,有一个细节,媒体披露的比较少,但非常重要,那个时候伍继红的父亲去世了。可谓是屋漏偏风连阴雨。
原本在社会上找不到安全感,正是需要家庭的支持和温暖的时候,结果家里的顶梁柱塌了,虽然伍继红没有任何透漏,但我们回到当时的场景下去想一想。
一个刚刚毕业的小姑娘,一个山沟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被家人寄予厚望,结果在外面遭遇重创,一事无成,回到家乡,忽然接到噩耗,爸爸去世了,父亲作为我们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他人,给我们无私的爱和保护。这样重大关系的丧失,足以将一个硬汉击倒,何况这个原本脆弱内向的小姑娘?
我们都喜欢看逆境中求生存的桥段,但现实是她真的被命运给吓破了胆。
这是她安全感第二大缺失。
后来她遇到了前夫,她的初中同学。两个人相恋并结婚生子,从那时起,她再也没有出去工作过,这种状态如今已经持续了17年。
结婚5年后,她发现前夫有了外遇,带着女儿离开了她。这令她难以接受,回到娘家之后,又返回了前夫家,而那时前夫家只剩下公公一人艰难度日。
她怀着身孕,过上了“在家等死”的日子。
给了她五年稳定的生活的婚姻,我相信她一定从中感受到幸福过,只是她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陷入一个越来越深的坑。而这个坑是如今很多女人都可能会面临的。
自己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社交圈子,完全靠着男人一个人赚钱养家。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让伍继红给自己彻底不出去工作,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给自己的下坡路铺好了前奏。
她以为结了婚就可以过一辈子,有孩子就可以去拴住一个男人,自己的名牌学历足可以让自己在婚姻中守住一块地盘,谁料到,女人如果自己没本事,婚姻、孩子、学历到头来没有一样可以给她安全感。
丈夫的抛弃,是她安全感第三大缺失,也是她最后的根据地。
工作没了,娘家回不去了,老公孩子也没了,走投无路的伍继红,只能回到前夫家,跟孤零零的公公一起生活。
对那时的她来讲,片瓦遮身也比流落街头做乞丐要好。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她会有这种选择了。现实的困境一点点把她逼到了这一步,但她是不是真的从来都没有反抗的机会呢?
不是的。
02 她原本有自我救赎机会的
每个人都有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哪怕概率很少,哪怕世事难料,但机会总是有的。
对于伍继红来说,原本“新学林”的工作,就是她成长的最好时机。名牌大学毕业,做着对口的工作,高薪又有前景,何至于因为“个人矛盾”而辞职?
回想当时的场景,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她低估了当时的就业场景,以为自己辞了这份工作,总可以再找到一份同样的工作,但不应该啊,她不是没跑过就业市场,碰壁了那么多次,难道她就不懂得珍惜?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她高估了“个人矛盾”问题的解决难度。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遇到个人矛盾,那是什么样的矛盾,大到让她放弃难得的工作机会?我想不到,唯一的可能性是,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在那样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生活,才是最可怕的。
自己过得不开心,内向又不善交际。日子过不下去了,所以最终选择了离开。说离开不如说逃开。逃开复杂的人事斗争,却发现自己很难解决吃饭问题了。
我们很多刚毕业的同学也是这样,有一份工作的时候,把工作中的问题放的无限大,觉得自己扛不住了,等到失去那份工作的时候,才发现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这是她第一个救赎机会,当她没有把握住。
还有第二个,在工厂拿着1000多的工资的时候,她遇到前任老公。辞职并选择了进入婚姻,这一进入不要紧,17年便再也没能出来。她成功的给自己工作失败找了个出口,那就是老公孩子和家庭。
她本可以透过第一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审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但她选择了无视这一切,自甘堕落去了工厂,拿着1000多的工资,做着跟自己专业无关的事。
从那时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伍继红就已经死了,取而代之活着的是从小生活在小山村里的那个伍继红。
她像所有农村妇女一样结婚生子,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和丈夫,中国人名大学变成了一张被珍藏起来的证书,被压在柜子底,如果不是被发现,恐怕她自己都忘记了把?
前夫外遇,带着女儿离开她,5年的安稳之后,生活再一次抛弃了她。原本已经陷入绝境的她,本可以通过这次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激发她绝处逢生的求生欲望,但她却选择了,怀着孕,去跟孤苦伶仃的公公一起生活,也不敢选择改变,而去“在家等死”。
直到遇到现在的老公,再嫁之后,因为婆婆的觉得“不能结札”,所以她又一连生了5个孩子,然后她的人生算是彻底踏实了,开始踏踏实实的照顾孩子和年逾七十的公婆。
因为经济窘迫,她再也没有机会出去看一看,了解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又有哪些变革,她没条件也没时间。
03 内在安全感的缺乏,让她总想找一个托儿
伍继红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妇女的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是她多一张人大的毕业证而已。
如果说她的前半生是一部步步往上走,通过高考完美逆袭的农村姑娘励志剧,后半生就是一部从人生巅峰,不断走下坡路的惨剧。
大学就是她最辉煌的日子,毕业就是她惨剧的开始。学校老师去看她,让她尽快“归队”,与其说归队,不如说她这些年过的日子,才是不断让自己归队。从天之骄子回归农村妇女的队伍。
她在试图通过学历改变命运的这条路,她只走了一半,就又被打回了原形。大学四年教给她的除了教科书上的内容,和一张毕业证书这块敲门砖之外,别无用处。
明晃晃的学历没能在体制之外给她相应的荣光,缺少社会制度和机会的加持,她在大学所学到的东西,终究没能掩盖住她本身的短板。
有人说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悲哀,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女性心理教育成长缺失的一次沉痛教训。
从小到大,女孩子总会接受到各种暗示:你一定要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出路。你一定要端上铁饭碗,才能改变命运。
当这一切落空了,另外一种声音又出来了:女孩子要安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找个好男人结婚,嫁人了就有个依靠了。
那个时代的女孩子,凭借自身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已经上无上的荣耀,谁又会去管她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会不会经营自己的婚姻?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女孩子的安全感一直在被教导不断地向外寻求,要么是工作,要么是家庭,要么是婚姻,却从来没有她们自己。
当伍继红被上天愚弄了一番,安全的来源被一一剪断的时候,她的人生变成了每一次选择都在让自己的下坡路的过程,且越走越快,跟身边的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或许在她心里,那才是真正属于她的地方,那是她来时的路。
就像溺水的人拼命的想要抓住些什么,铁饭碗也好,婚姻也罢,最终都没能挽留住。
一个人缺乏内在的安全感,便总想为自己的人生找个托儿,男人也好,婚姻也好,铁饭碗也好,总之是靠不了自己,因为在他们心里,自己太弱了。
正是因为缺乏内在的安全感,才让她在毕业之后,面临人生关键选择的时候,因为“个人矛盾”轻易选择了逃避,而不是面对、解决。当她放弃了3000多的高薪教育行业的工作,选择了工资1000多的工厂的工作,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她可曾后悔过?
一个人内在安全感的缺乏,归根结底是一种“我不值得、我不配得到”的思想在作怪。这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呼唤,所有选择和转变,都在这一念之间。
这种“我不配得到”之感,从哪里来的?
04
伍继红们,更需要女人的自我救赎
在母婴互动中,当妈妈对孩子的需求足够敏锐,并且及时满足的时候,孩子的全能感就会得到满足。相反,当孩子的需求经常被无视,甚至被排斥、贬低的时候,渐渐的孩子就会体会到一种“我不值得,我不好”的感觉。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一个人不断的体会到这种“我不值得,我不好”的感觉时,她对于自身的价值定位便会比较低,渐渐内化认同了外界给到自己的定位,也认为“我不配得到更好的”。
将来有一天,哪怕她遇到了更好的机会,面临更大的挑战的时候,她首先体会到的是“我不配、我不行”的感受,更容易回避冲突和挑战。伍继红就是典型的例子。
对于这种感觉,女孩子尤其容易体会到。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文化中,始终洋溢着这样一种氛围:女孩子不如男孩,男孩更聪明、更调皮,也更能干,而女孩子更乖、更温顺、更懂事。
女孩子被教化的要学会服从、依靠,而不是做自己的主人,去自我拯救,而是听从别人的安排,等着别人的救援。
当伍继红遭遇改革大潮的冲击,她也努力过,而且可以说她其实努力成功了,但是面对自身的挑战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走进自己的舒适区,走进婚姻这个护城河,她在等待这个男人来拯救自己。
直到这个男人出轨,抛弃她,她并也没有选择奋起直追,而是依然回到了这个男人的家,选择了“在家等死”,作为母亲,并没有激发出她内在的能量。
后来当她遇到现在的丈夫和家庭,虽然他们家庭条件并不好,丈夫也没什么知识文化,但他们是她的另一个拯救者,将她从“在家等死”的状态下,拯救了过来,过上了正常家庭的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的同学找到她的时候,她说:有了老师、同学的帮助,在精神上,我就有了向上的力量。重拾专业,我就有了向上的资本。
老师、同学可以帮助她度过这次难关,可以说,直到现在,她依然在等待着外界的救赎。虽然伍继红的娘家人已经来了,但其实她的自我救赎才刚刚开始,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斯蒂芬金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逐名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
每个人女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坎儿,等着别人救赎,只会让自己永远被动下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女人可以不做圣者,但一定要做强者,从自我拯救开始。
网友评论
她本身不是内心强大的人,也是在中国学校一条流水作业线上生产出来的革命一块砖一根螺丝钉没有脑子,婚姻又出了毛病,就业也困难,一环扣一环啊。
自我救赎-- 我以前认为自我救赎是完全能实现的--现在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救赎。一条上了岸的鱼,再蹦,也无济于事了。所以人生很复杂,需要仁智勇三个品质,光有勇,坚强不屈,有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