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今天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人的潜能和价值。》在开始读书之前,请你先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衣食无忧,甚至生活在很富裕的家庭中,人还会不满足?
为什么很多人在快要到中年的时候,会感到危机来临?
还有,人都希望有个人能真正懂自己,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想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根源,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遇到了障碍。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这门心理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来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发掘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从而收获幸福。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本《人的潜能和价值》就是一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合集,其中收录了几位重要大咖的第一手观点。
今天我们主要来解读,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最有帮助的三位心理学家的理论知识。
他们分别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分析心理学理论创始人——荣格;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
你将听到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学完后,你也会更加清晰地明白:个人该怎样提升价值感,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收获人生的幸福。
我们会分为三个部分来解读:
首先,要想解决人生的各种困惑,你必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其次,要想人生不迷茫,你就应该知道自己在各个人生阶段分别应该做什么,这涉及到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最后,你还要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我们会解读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他将帮你发现隐藏在世俗面具后面那个真实的自我。找回真正的自己,过舒服、坦然的人生。
首先,我们聊一聊第一个话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按照这本书的说法:人在不同情况下,内心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
通常,一种需求被满足之后,还会有更高一层需求。
想要了解你到底想要什么?或者想要明白别人的内心想要什么。就需要明确他所处的情况。
为了让所处情况与心理需求相对应,方便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建立了一个金字塔一样的模型,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成5个层次,由低到高,逐级排布。
这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首先,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生理上的需要。大白话就是别饿着,也别渴着。
人必须得吃饱、喝足了,才能想其他事。
一个人都三天没吃饭了,对他来说,先饱饱地吃上一顿,再美美地睡上一觉,就是人生头等大事。其他什么事都没有吃饭重要。
人在饿着肚子,尤其是快饿死渴死的时候,你不要他跟谈别的,什么都没有填饱肚子重要。
这是所有人最基本的需求,位于金字塔最底层。
而如果生理上不饿了,也不渴了。人就会进入的第二层需求——安全需求。
这个“安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安全的居住条件、稳定的工作、有安全感的人际关系、安定的社会环境等等。
这就是人都喜欢和熟悉的人待在熟悉的环境里的原因,也是刑侦专家在破案的时候,需要在地图上画出犯罪分子的心理安全区域的原因。
人在至少能吃饱饭的情况下,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安全。
而当一个人达到了衣食无忧、安全无忧的情况后,肯定会有更高一层的心理需求浮现出来,也就是情感需求。
书中的原文叫“爱的需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和对人际关系的需求。
比如,当你有了钱,可以吃好的,买贵的。但是,如果身边没有知己、朋友,没有亲人能陪你聊聊天。
你会变得空虚、寂寞。你会觉得,住豪宅、买包包、佩戴名贵首饰,都取代不了朋友和亲人存在的意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家庭主妇、全职妈妈明明过着很富裕、很滋润的生活,可还是特别容易抑郁。
因为全职主妇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人际关系,需要情感上的关怀。
丈夫的一句“辛苦了”,闺蜜的一次小聚,或者认识一个能一起遛娃的宝妈,都能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
接下来,当人情感需求也被满足了,需求还会继续升级,就是对尊重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种被尊重的需求在前三层需求被满足后,会越发明显。
不管你是什么身份、职业,不管你身处在什么环境,你的内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对你不礼貌、不友好,肯定都会让你不舒服。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实力、有成就,能得到周围人的肯定。
比如说你新换了一份工作,你肯定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周围的人认可。
或者别人遇到麻烦,如果你恰好能帮忙解决,他的一句感谢,你也会获得成就感。
虽然说“尊重的需要”排在人的心理需求的第四位,但不同的人心中,“被尊重”这个需求的分量也是不同的。而且分情况,分时候。
有些情况下,人可能把被尊重看得比生理需要还重要。
比如:你一定听过这句古话,叫“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真正有骨气的人,就算饿得不行了,也不能接受别人的施舍。
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叫“自我实现”的需要。
什么是“自我实现”呢?它是说,一个人追求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真正向往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实现它。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谁都知道搞金融的赚钱。而张三呢,虽然从小就特别喜欢写作,可他还是选择去搞金融。
尽管他靠搞金融赚了很多钱,也有了不小的名气,可他还不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直到有一天,张三觉得自己搞金融实在是不爽,决定辞职回家当作家。
当他真的开始专心写作之后,他感到内心非常满足,那种幸福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需求排在了最后。
在满足了生理、安全、情感、被尊重这四个层面的需求之后,人就会把“自我实现”需求看得特别重要。
这时候的人,可能很有钱、有地位、有亲人朋友,也有被尊重感。
但他们正在做的事,可能并不是自己喜欢的。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商界大佬,亿万富翁,会宣布自己卸下重任,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教育事业、公益事业等等。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你就可以看一个人的自身情况、外在表现,大概判断出他需要什么了。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抱怨社会,认为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说一切事情都是阴谋,都是别人暗地里在捣鬼。
那么,你很大程度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缺乏安全感。
给他安全感,是和他相处的最佳方式。
再比如:一个青少年,之所以在社会上交一些不良的朋友,甚至学着干坏事,很有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心理层面上有强烈的情感归属需求以及被尊重的需求。
你可以想象,在学校老师总批评他,班级里很多学习好的学生都不愿意理他,家里父母也不会真正关心他。
只有在社会上那些所谓的朋友那里,他才能获得一些所谓的照顾和尊重。
当然了,“需求层次理论”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帮助你自己。
当你内心感到焦虑、困惑、不知道方向的时候,你就可以对照这个理论,看看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帮助我们初步解决了“我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
但是,知道想要什么,甚至想要的都能被满足之后,这个人就会动力十足吗?
他就会没有遗憾,开心幸福吗?
这就是这本书要提醒你注意的。当一个人的各种需求、愿望、目标都实现之后,他反而会陷入更大的虚空。
你想想看,一个连盼头都没有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种状态,被心理学界称为“生存挫折”,体现为人在失去目标感和意义感时的无聊、空虚、迷茫,以及自我怀疑。
人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人生的根本动力,就是不断努力地寻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凡事都追求意义所在,是人的本性。
02那到底怎么才能活得有意义呢?这里,我们就要请出书中的另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了,他就是荣格。
荣格也是心理学领域非常著名的专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早期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
不过后期他逐渐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人格分析理论。
而本书中收录的就是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荣格把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阶段大致划分成了四个部分: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这4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年龄区分,而是以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为划分标准的。
人在每一个人生阶段,意识的发展层次不同,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在荣格看来,人要想活得有意义感,要想不困惑、不迷茫、不空虚,就需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这个人生阶段该做的事。
人一旦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应该做什么事,那就很容易找到价值感、目标感,也就告别迷茫了。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的每个阶段,都应该以什么为目标。
按理来说,首先应该说说童年期。
但在荣格看来,人在童年时期所谓的困惑其实和成年后的那种困惑还不一样,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多作讨论了。
我们集中来看看,对大家更有用的,人生后面三个阶段。
第一,青年时期。
你可以想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刚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充满理想,充满抱负,冲劲儿特别足,谁也不服谁,总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工作几年之后,受到现实的种种打击,这个人就变得死气沉沉了。
这就符合荣格说的青年时期最大的心理困惑: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个冲突,那就是人的心智发展是有惰性的。
我们长大之后总是怀念童年的无忧无虑,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懒得去改变。
我们潜意识里会把童年时期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带到青年期。
而一旦我们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根本不是那么美好的,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挫败感,就会感到迷茫。
这种惰性非常微妙,可能有些时候你意识不到。
成年后,你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社会规则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大多数时候的抱怨,追根溯源,都是你潜意识里认为:事情不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荣格认为人在青年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长见识。
青年时期,应该努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改变童年期对世界的看法。
换句话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工作,去实践、去闯,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本来的样子,见到善,也见到恶,然后学会适应它们。
这个心理学观点也很好地解释了:
为什么学习好、听话,但很少外出见世面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很有可能出现不适应社会、不能和他人很好相处的情况。
青年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年。人的中年期大致是从35岁到40岁开始的。
虽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四十不惑”,但现代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人到中年,心理问题普遍还是很严重的。
荣格在书里提出,根据他的心理咨询经验,很多人到了中年时期,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而且男性抑郁的比例要高于女性。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夫妻之间到了中年时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会发生180°大扭转。
比如,丈夫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突然没了事业心,什么都不想干了,想回归家庭;而妻子四五十岁的时候,可能忽然想从家庭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开始经商或工作。
荣格在书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想象每个人体内都有两种物质,男性物质和女性物质。
假如一个人在青年时期把男性物质消耗完了,那他到了中年时期就会更倾向于女性化。反之亦然。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不过,中年时期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但是,越是复杂,就越不能乱,中年人还是要在复杂情况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荣格看来,人在中年时期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维持家庭的和睦、事业的稳定,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追求财富。
这个大体的目标,是这本书给中年人的一个中肯的建议。
只要中年人把握住这一点,不管你身处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不会迷失方向。
那最后,我们来看老年时期。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老年人的状态?
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每天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晒着太阳,看着人来人往,感觉这熙熙攘攘的世界仿佛与他无关。
这其实是荣格感叹我们现代社会最失败的一点。
就是,现在总是一味地强调年轻人的价值,而几乎完全忽略掉老年人的声音。
这种现状是不对的。人在老年阶段,一定有他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那老年人怎样找到这个“价值和意义”呢?
荣格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虽然这个部分听起来有点像心灵鸡汤了,但我们不妨听一听这碗鸡汤有没有道理。
荣格说:就像太阳有日出和日落一样,太阳的落山,是为了照亮明天的路。
而人在老年时期,不应该再把青年、中年时期的追求,比如扩张生命、追求事业、追求财富、给子女安排人生这些事当做人生目标了。
而应该好好学习怎样向生活告别,想想自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能不能为他们照亮前方的路。
那么,以上就是荣格关于人在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给出的建议。
当你在不同阶段,都能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的话,你的内心将获得更坚实的价值感,你将感受到更明确的人生意义。
03在了解了人的需求层次,也明确了人生不同阶段的参考目标后,我们再来更进一步地剖析我们的内心,来谈一谈心理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什么是“真实的自我”,以及怎样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部分,我们为你请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
罗杰斯主要负责和你讨论这个问题:真实的自我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我呗,我难道不是真实的吗?
还真不一定。因为,每个人都有伪装的一面。想必我说完这句话,你就懂了。
书中记录了罗杰斯接待过的一位咨询者。那人说:自己平时总是八面玲珑的,不管是工作场合,还是朋友聚会、家庭活动,她总能把事情安排得顺顺当当,而且总是显得自己很快活。
可是在某些时刻,她却能清楚地感觉到,她不是在做自己。
虽然她不知道这个“做自己”到底是什么状态,可她就是觉得自己一直在扮演某个虚假的角色。
我想问你:你是否也会常常有一种带上面具、扮演虚假角色的感觉呢?
比如:婚姻里,你是否有言不由衷的时候;工作中,你有没有强颜欢笑的情况?
带着面具,把真实的自我伪装起来,应该是大多数现代人共有的问题,也是共有的困恼。
那究竟怎样才能摆脱面具,舒舒服服地做回真实的自我呢?
我们来学习下面4种方法:
首先,我们要对“经验”抱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心理学实验证明:人总是更倾向于接受自己认同的事物。
同一件事,你可能只会吸收自己认同的部分,而把跟你的经验相违背的部分排斥在外。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对“经验”持开放态度,认为自己认同的部分也对,自己不认同的部分也要听一听,想一想,吸收吸收。
那他就能更客观地对待事物,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人,也更容易客观地对待自己。
这时候,再偶尔遇到失败也不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用假装坚强。
偶尔获得成功也不会飘,接下来还要继续努力。
这一点对“找到真实自我”是有极大好处的。
第二个找到真实自我的方法,是要相信自己的身体反应。
罗杰斯认为身体的本能反应是最可靠的,不管什么环境和状态,身体都能找到最好的适应方式。
比如:相亲。你心里问自己:你想跟这个男人在一起吗?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你会考虑这个人收入多不多,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有没有地位等等;可是,假如你跟他交谈、相处的时候,就是没感觉,甚至肌肉紧张,连汗毛孔都在抵触,有一种排斥感,那就是身体在本能地告诉你:你不喜欢他。
所以,学会观察自己的这种身体本能反应,将有利于你摘下面具,发现真实的自己。
下面,还有第三个方法,叫遵从自己内心的判断。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
就比如:有些女性就特别没有“主心骨”,不管干什么事都喜欢听从别人的意见。
可如果别人说的不对呢?她们又会抱怨那个人不靠谱。
书中也记录了一个罗杰斯曾经接待过类似咨询者的故事。
有一个女大学生总会抱怨自己的大学导师。
那位老师给她多讲一些道理,她嫌导师指的方向太乱、不对、不适合她;而老师忙起来,给她讲的少,她又觉得老师在冷落她,不负责任。
罗杰斯就反问她:你自己的事,必须靠别人来告诉你吗?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女大学生无语了。她忽然发现,自己人生的前20年,好像都是活在别人的指导下的,从来没有真正独立地做过选择。
所以,她在跟导师学习的这个事情上才会这么糊涂。
罗杰斯想借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如果想活出真实的自我,那就必须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凡事做个有主心骨,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负责,做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人。
最后一个找到真实自我的方法,是接受“人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心理学家想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是动态发展的。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你永远不要用一种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正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我们还是分享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案例。有一次,一个中年男人找到罗杰斯,说自己特别苦恼。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中年男人应该拥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幸福美满、充满欢声笑语的婚姻,另一个是一份高收入、有价值感的工作。
可是每当他拼尽全力,感觉终于要达到那种理想状态的时候,完了,要么遇到妻子跟他大吵一架,要么就是碰上工作中出了问题。
总是差一点,总是出状况,所以这个男人特别痛苦。
你看,这个人显然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把那个目标看作是一个定死的情形。
他越想达到这个固定的状态,就越会因为一些本不该关注的小烦恼而感到挫败。
但那些小烦恼其实也只是一些小插曲而已。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每时每刻,其实都有值得让人愉快的事。这些事可能很小,但它们却同样值得开心一下。
就比如:按时完成工作能准时下班,挤上了公交还有个座位能休息,周末有时间了自学着做一道好菜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都会给你带来价值感、收获感。
而且这些小确幸出现的中间,为什么就不能来点小烦恼呢?
它们本来就是穿插错乱的,偶尔有点烦心事,才能衬托出开心的美好啊。
如果你心里只惦念着那个固定的、理想的、美好的状态,那生活中原本存在的快乐,你都会视而不见。
反倒会因为一丁点小烦恼而全盘否定自己的现状,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倡导的思维习惯。
只有带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接受人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你才会感知到当下的幸福,追求明天的美好。
当明天来临时,还要为了后天而继续努力。
那么,说到这里,关于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这部分知识就讲完了。
这部分,我们学到了4个心理学中“找到真实自我”实用方法:
不要太迷信经验;要相信自己身体本能的反应;自己的路自己走;并且,认识到“人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那以上就是《人的潜能与价值》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我们总体回顾一下:首先,我们学习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当我们再次感到焦虑,或者不知道别人究竟想要什么的时候,可以参照这五大层次。
是需要温饱?还是需要安全感?是需要被爱?还是需要被尊重?或者需要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接下来,明确了需求还不够,我们仍可能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找不到目标和意义。
这时候不妨根据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看看自己的心理年龄处于哪个人生阶段。
青年人应该去闯、去拼;中年人需要稳妥地保护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老年人应关注自身,思考如何更华丽地走向终点。
最后,我们学习了罗杰斯关于找到“真实自我”的理论。有4个实用方法:第一,不要被自己的经验套住,遇到人或事,无论是否和自己过去经验相符,都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兼听则明。第二,我们学会观察自己身体的本能反应。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嘴可以欺骗自己,但身体的感觉是不会欺骗你的。
第三,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困惑,解决问题的方法、前进的方向,不能总指着别人告诉你,要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第四,人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好事就努力让它更好,坏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读完这本书,我自己也有一个感悟,想跟你分享一下,就是:读书、学知识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过去,我常常会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觉生活挺没意义的,遇到状况经常拿不定主意。
但读完这本心理学书籍,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那么多困惑,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答。
这也是因为尝到了读书带来的甜头,才会更加热爱读书。
所以,希望正在聆听的你,也能由衷的爱上读书,爱上知识,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丰富多彩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