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a25e6925010916dd.jpg)
昨天我们讲到,一代雄主秦献公薨逝,但他的死并没有阻碍大秦前进的步伐,而是为秦国迎来了一位优秀的接班人——秦孝公嬴渠梁,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份千金重担,继而带领老秦人把大秦推向了新的辉煌。
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商鞅变法”,也就没有大秦后来的飞速发展,更没有大秦的一统天下。
由此可见,选好一个君王,对国家社稷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秦献公可谓是深思熟虑、慎之又慎。
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了王位继承可谓是暗流涌动,腥风血雨。子弑父,父杀子,兄弟手足相残的事比比皆是。
而秦献公自己,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受害者,他对此深有感触。
当年,他的父亲秦灵公去世时,秦献公不过5岁,他的叔祖父嬴悼子作为辅政大臣本应尽心竭力辅佐他继位,然而,嬴悼子却背弃承诺,待秦灵公一死,便篡权夺位,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王位,并将他驱除出境,流亡魏国29年之久。
在魏国,秦献公颠沛流离,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得以回国继位,在他执政的二十四年的时间里,他踌躇满志,锐意进取,然而创业未半却中道崩殂,为了复兴秦国,他已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想交给大秦一个满意的答卷,就是选择一位合适的接班人,带领秦人重塑秦穆公时代的辉煌成就,从而也了却了他一生的夙愿 。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cc4e4bcd5278e1ed.jpg)
然而,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需要异常谨慎,弄不好就会让宗室相残,更有甚者还会引发内乱,最终导致国力衰弱。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夺权之变,秦献公权衡利弊,反复推敲琢磨,可谓是煞费苦心。
我们知道,秦献公是秦国四代乱政后迎来的一位中兴之主,因其在外流亡数十年,所以他的子嗣有限,只有庶长子赢虔,嫡长子子嬴渠梁和和嫡次子嬴季昌。
嬴虔是秦国上将军,英勇善战,刚毅果敢,带兵打仗是把好手,且能服众,在军中颇有威望,深受秦国老世族们的拥护和支持,年长又与献公性格相近,所以献公非常喜欢他。
但嬴虔虽是长子,却不是嫡子,而且性情急躁,遇事不够沉稳,不能深思熟虑,缺乏谋略,又没有什么政治城府,在献公看来他更适合做一个很好的辅臣。
而嬴渠梁呢,文武兼修,沉稳谨慎,谋略过人,遇事往往能深谋远虑,无论是政治上能力上,都显得出类拔萃,且是嫡子身份,是君王的绝佳人选。
另外,秦国多年对外征战,国力消耗严重,国力羸弱,需要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国力,急需一个治国之君,而嬴渠梁稳重多谋,能在纷争战乱的局面中,带领秦国走得更远。
所以,秦献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年轻更有活力,且颇具政治眼光的嬴渠梁。
那么,既然选择嬴渠梁做君王,就只能委屈嬴虔了,而且还得让他主动放弃王位,心甘情愿地辅佐自己的弟弟。同时兄弟二人还不能反目,仍然保持以往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道题于嬴虔而言,似乎有点难哈,那嬴虔又是怎么做的呢?这其中秦献公又做了什么?
我们明天继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97f414a6feee7be.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