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7年,秦、晋爆发殽之战,由于秦穆公及其手下接二连三的犯错,最终导致秦国大败,主将也被俘虏。
一、不听老人言
按照《左传》的记载,殽之战的大败是秦穆公劫数难逃。公元前628年的冬天,一代雄主晋文公去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出殡过程中,晋文公“诈尸”了。所有人都听到棺材内“有声如牛”。那时候,国家遇到大事或重大事件,都要先算上一卦。要算的事情很多,所以专门设置了一负责算卦的官。当然,正规的说法应该叫“卜筮”。这时“卜筮”官来了,趴在棺材上听一会儿,然后招呼文武百官跪下,说是晋文公显灵了,接下来西边有军队要经过晋国,到时候出击,定会取得大胜。说来奇怪,这番话说完后,棺材里的声音便逐渐消失了。
就像一部电影,开头就来了一个预言,然后情节慢慢展开。
与此同时,秦国大臣杞子也从郑国派人密报秦穆公,说郑国让他掌管都城北门,如果秦军秘密前来,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可是,郑国的国门怎么会让秦国大臣来掌管呢?原来,在公元前630年,秦、晋曾联合伐郑。郑国大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说服了秦国退兵。秦穆公杞子、逢孙、扬孙三人长住在郑国。晋国见此,便也班师回朝了。
攻打郑国,需要穿越晋国边境和周朝都城,对于秦国来讲是一个很遥远的距离。秦穆公拿不定主意,就去请教老臣蹇叔。有时候,领导向你来征求意见,其实并不是真的,而是来你这里寻求支持。说白了,就是听你说几句好话,让自己心里舒服点。秦穆公就是这样,对于郑国他早就垂涎三尺,这次机会,他决不想错过。
可是,蹇叔根本就不吃那一套。他毫不客气地向秦穆公指出,郑国离秦国太远,长途行军会大大削弱战力。而且,长距离的奔袭,也根本无法保密,没有突然性。秦穆公当然不会听,调转头就命令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将领率军出征。蹇叔在路上大哭,孟明视啊孟明视,我老头子看见你们出去,却看不见你们回来了。还说,晋军必定在殽山设伏,你们一定死在那边。
平心而论,蹇叔前面的意见提得很中肯,后面的大哭就显得过了。毕竟,大军雄纠纠、气昂昂的出征,你这个样子不是扰乱军心吗?秦穆公火冒三丈,派了个人去骂蹇叔,说你要是中等寿命的活,那坟上的树都有两手掌合抱那么粗了!言外之意,你这老家伙,早就好死了。
这是秦国犯下的第一个错,没有采纳老臣蹇叔的意见。
秦穆公二、偷鸡不成,那就顺手牵羊吧
秦军上下都充满了盲目乐观、骄傲自满的情绪。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军行军经过周天子都城时,军队只是象征性的脱了帽子,有三百辆兵车的将士刚一下车,就一跃登车而去。这是对周天子相当无礼的举动。周天子的孙子满在城墙上目睹了这一切,禀告周天子说,秦军傲慢无礼,此战必败。
郑国商人弦高在郑国附近的滑国遇到了秦军。弦高看到这个阵势,知道秦军是要来攻打郑国。于是,这位具有高度爱国心的商人立即拿了四张熟牛皮,赶着十二头年到了秦军营中。弦高说,我们国君听说秦军行军经过此地,特地派我来慰问。与此同时,弦高又派人急报郑国。郑穆公接报后,立即派人窥探杞子等人的住处,发现秦人已经厉兵秣马备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臣皇武子去下逐客令,说你们这批人久居郑国,郑国东西都被你们吃完了。现在听说你们要走,只好辛苦你们自己去打几只鹿路上留着吃。秦人一听都懵了,完蛋了,别人都知道了,趁早跑路吧,免得做俘虏。于是,杞子逃到了齐国,逢孙、扬孙逃到了宋国。孟明说听说后,知道奇袭已经不可能,持久作战则对己相当不利。花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翻山越岭而来,孟明视寻思着空手回去没法向国君交代。偷鸡不成还蚀了那么多的米,必须要找回损失。于是,孟明视一腔怨气全发泄在滑国身上,把滑国给灭了。
其实,孟明视如果足够冷静,就会发现弦高犒师的破绽。毕竟,秦国有三大臣在郑国,要是郑国有什么动静,早就会有消息传出来了。而杞子等三人也一样,郑国如果有所准备,至少要调动军队什么的,不可能毫无征兆。郑国大臣只是说了几句装模作样的话,这三个人就手忙脚乱,丧失了判断力,马上出逃了,可见难堪大用。所以,只要秦国将领、大臣能静心分析一下,就不可能成全“弦高犒师”的美名。
这是秦国犯下的第二个错,统帅、高官遇事慌乱,将熊熊了一窝。
弦高犒师救国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孟明视灭滑后,便率军回撤。此时,在晋国上下对于要不要伏击秦军,也产生了争论。反对方认为,如果攻击秦军会使其他诸侯觉得晋国不守仁义,恩将仇报。这个担心不是没有理由。自晋献公开始,秦、晋就开始了数代的联姻。由此,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而包括晋惠公、晋文公在内,都是依靠秦国的支持,才当上国君。秦国对于晋国的确有很大恩情。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非常想干一件事,无论这件事是好是坏,那么他总能找到足够多的理由来支持。
主张攻击秦军一方的人认为,晋文公刚死,秦国不表示哀悼,相反还要攻打郑、滑这二个与晋国同为姬姓的国家,这是秦国无礼在先。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讨伐秦国。
最终主战派的意见占据了上风,友谊小船倾覆,秦晋之好从此成为历史。
而正在撤退途中的孟明视,根本没有意识到巨大风险的迫近,所以行军途中的各种防备做得非常不够。反观晋军则早已在晋、秦两国边界、秦军撤退的必经之路殽山设伏。
这是秦国犯的第三个错,敌情不明,只顾撤退而疏于防范。
由于晋军准备充分,凭险出击,而秦军长途跋涉,将士疲惫,战役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最后结果,秦军全军覆没,主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
殽之战后,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牢牢卡死,总体战略开始由东进转为西拓。在西拓过程中,秦国取得了巨大战果,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也算是秦穆公因祸得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