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樊语商每天写1000字成长励志
你不是口才不好或不会写作,而是学习能力不足!(思考的运用之三:学

你不是口才不好或不会写作,而是学习能力不足!(思考的运用之三:学

作者: 樊荣强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1:02 被阅读18次
    学习能力不足

    文/樊荣强

    2.3  学习

    这里的学习泛指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获取,比如阅读书籍、报刊,看手机上的视频和文章,看电视新闻、综艺节目与电视剧,在街头观察街景、行人,在旅行中游览各种风景……人脑中全部的知识与信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空洞无益,浪费时间。

    因此,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接收、存储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只学习、不思考,那么学习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就阅读而言,许多人很容易暴露出其学习能力差的毛病。所谓学习能力,关键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多数人的毛病是:其一,对摆在面前的信息视而不见。其二,缺乏主动探索信息的能力。

    比如,常常有人向我咨询演讲或写作课程,我会第一时间将课程介绍的链接在微信上发给他。过了一会儿,有些咨询者往往会在微信上问:课程针对什么对象?时间怎么安排?讲些什么内容?怎么收费?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程介绍中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就是视而不见,这就是学习能力差,这也是他演讲和写作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因为演讲和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而学习与信息的获取就是输入的过程。没有输入,哪来输出?一个人不善于学习,不善于获取信息,又怎么能够做好演讲和写作?

    人们对摆在面前的信息视而不见,不去主动深入探索,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兴趣、习性、方法。

    人们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不会注意。而习性则是指,有的人对文字信息不敏感。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套符号系统,其内在信息并不是直接呈现的,比如你看见一辆真实的汽车,与看见汽车两个字,是有不同的感受与反应的。

    方法则是指,人们面对一堆文字信息,如何将其化为己用,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常常有学生告诉我,他想读书,可是读不下去,读不进去,读了之后记不住。问题出在哪里呢?

    阅读并不是为了把书上讲的内容全部装进自己的大脑,而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思考,借助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求得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疑问的答案。因此,我对学生的困惑给出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带着问题读书。

    许多人看书进度非常慢,是因为他是一个字一个地看,而不是一目十行地看,这样的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见了一个个的字,而没有迅速把握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的意思,没有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某些疑问的答案。

    我们常常说,最有效的读书是把书读薄,把厚厚的一本书读成一张纸。这话的意思就是,就你告诫我们,不是要把一本书全部背下来,而是把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疑问及答案从书中挖出来,并存留在自己的记忆中。这些疑问与答案,有些是书中直接给出的,有些是由书中的内容启发,自己产生与形成的。

    虽然我不是最高效的阅读者,但我读书的方法大家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我拿到《哈佛中国哲学课》这本书,首先我会泛读,大致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录结构是怎样的?作者选择了哪些中国哲学家?

    接下来开始带着以下这些疑问细读: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的?作者提出了什么重要的概念、观点、方法、工具与建议?他为什么会提出上述这些东西?这作者提出的某一概念有什么突破性?与我自己的原有认知有什么不同点?对我有什么用处?我可以如何运用?我自己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足?我可以怎么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什么人?我用什么方式来分享?……等等上述疑问,总是会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浮现,并且找到部分或全部我认为有益的答案。

    当然,细读不等于慢读,整个过程我会时快时慢,因为不能一次读完全书,我还会不时停下来干别的事情。遇到自己熟悉的内容、不感兴趣的内容、觉得没有价值的内容,直接略过;对不太好理解的内容,停下来反复推敲,查找别的书来参考求解;对特别重要、有颠覆性的观点,或者与自己原有认知非常一致、觉得必须记住的内容,划上标志,甚至写几句批语。

    以上我借着读书来讲思考。其实,我们在看各种媒体上的文章和新闻报道时,都必须思考,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否则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表象、不知本质,甚至是视而不见,看了也白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不是口才不好或不会写作,而是学习能力不足!(思考的运用之三: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rv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