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北大学子弑母案轰动全国。
4月21日,潜逃了1380天的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现身。
被抓时,他身上携带了30多张身份证。
“完美罪犯”终于落网。
01.
三年前,当吴谢宇成为弑母的通缉犯时,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外人看来,吴谢宇从小就表现着超乎常人的自律、听话和懂事。
在学习方面,他成绩优异,自主招生的考试中,北京大学甚至不惜给他加六十分来录取他!
而他的妈妈,一直将他视为骄傲。
他看起来也非常爱他的妈妈,上大学后吴谢宇每天晚上都会给妈妈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
在吴谢宇的人人主页上,曾转发一条文字:
“如果拿你身上20斤肉换取母亲的十年长寿,你愿意么?愿意的请转发。”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似乎没有缺点”
“是天才一般的存在”
“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学生。”
“完美”,似乎是所有认识吴谢宇的人,给他贴上的标签。
因此,在案发后还有同学在说:“即便相信我自己杀人,也不会相信他去杀他的母亲。”
可这世界,哪有什么“完美”的人呢?
缺点是影子,除非,这个人一直身处黑暗,或是一直躺在阳光下。
显然,吴谢宇是第一种。
他精心密谋杀害母亲后,尝试用大量刀具分尸,失败后用十余层塑料包裹尸体,每层中间都塞满活性炭吸臭。
他与性工作者同居、拍摄多部不雅视频......
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大家才发现:
一切不过是吴谢宇的伪装而已,他以一个完美的人设满足父母的需要、迎合这个世界,但他的情绪与欲望极其扭曲,他的内心极度叛逆。
其实,又有多少孩子像吴谢宇一样,表面上听话懂事孝顺,实际上压抑、逆反心理根植内心。
02.
2016年9月,同样是“天之骄子“的26岁的留学生龚宏伟,在美国公寓里,将母亲龚流云残忍杀害,并将母亲尸体肢解成7袋,存放到家中冰柜。
案件传到国内以后,很多人无法相信:平日里看着乖巧懂事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突然会对母亲做出这么残忍的事?
面对审讯,龚宏伟的理由仅仅只是:他想放弃学业,而母亲不问缘由,强势阻拦。
我想,龚宏伟母亲的“强势“和“控制“,绝不会体现在这一件事中,这无非只是压死骆驼最后的一个稻草罢了。
在加拿大,八年前就发生过一件“举世震惊“的案件:一位华裔女孩,雇凶杀害了自己的父母。
在旁人的眼里,詹妮弗是听话懂事的孩子,她的父母也是博学多才。
但詹妮弗的父母一直严格掌控女儿的所有的生活,从小开始,詹妮弗就日复一日参加相同的兴趣班,埋头学习到深夜,只能为成为父母心中最完美的女儿而奋斗。
以至于步入中学,成绩下降的詹妮弗,为了躲避父母的责难和惩罚,选择通过“伪造大学录取通知“的方式来逃避,她以为上了大学以后就能得到想要的自由。
上了大学后,父母对詹妮弗控制依然在继续:不准她谈恋爱,不准她化妆,不准她和朋友外出参加派对……
后来在“录取通知”的谎言被戳穿后,暴怒的父母更加强了对她的控制:手机电脑全被没收,强制与男友断绝来往,一切行踪均被监管.....
这些事,让詹妮弗痛下杀心。她在社交平台写道:如果我能自由,我愿意献出生命,一直禁锢着我的父母的生命。
(詹妮佛雇凶杀人,图为她雇佣的3个凶手)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安排着孩子的一切,他们始终都是以个人的意愿去引导孩子走向所谓的未来。
豆瓣上曾经有一个小组,名字叫做“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一度达到12万之多,发帖吐槽有将近千页,其中吐槽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
(组里的置顶页)
翻看帖子,你会发现这些父母都是惊人的相似:
不论多大的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几点回家,跟什么朋友交往,都要受到他们严格的控制。
再长大一点,子女学什么专业,考哪所大学,交怎样的男女朋友,找什么工作……更加是他们当仁不让必须加以控制干预的大事。
他们把子女看成了自己的私有物品,是像阿猫阿狗一样的宠物,而非对等的人。
而孩子在父母日复一日的控制里,衍生出的是歇斯底里的“憎恨“。
03.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还记得前段时间被网友们“心疼“的朱雨辰吗?他就生活在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家庭环境里。
妈妈要求他每天必须喝自己炖的梨汁,十年里从未中断过。
了解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并进行干涉。
而在这样“悉心照料“长大下的朱雨辰,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在访谈节目中,他直谈母亲的这种爱,对他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节目里,他在朋友走后深夜痛哭,像个受伤后无助的孩子。
来自原生家庭的控制,让他无法摆脱“伟大付出”的妈妈,没办法狠心指责,却又无人能懂他的孤独。
中国台湾著名的导演李安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观念。
你一定要小的服从大的,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取向、他的爱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这是和平相处的一个基准。
真正的良性的亲子关系,不是控制和占有,而是彼此有界限感,去过各自独立的人生。
04.
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中有一段话: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正视孩子建立独立人格、成为独立的个体的需求。
千万别因为“爱”,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爱他,就如他所是;
而非,只如你所愿。
- END -
* 作者:半阙姑娘(ID:banqueguniang),说人情冷暖,也看世间百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