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儒家的创始人就是孔子,传着传着就有一个继比较特殊的继承人继位了,这个人就是就是董仲舒。
有很多人都说董仲舒歪曲了孔子本来的思想,因此他不算是儒家,其实董仲舒的思想与孔子有差别,这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他曾说过的一段话来鉴定)。

他说:春天,让万物复苏的时候,也就是君主对人民的爱。夏天,让万物继续生长时,君主要用德性去养育人民。秋天,可以把万物铲除、毁灭,君主就要用刑法去处置那些违反规则的人民。“仁”的道德规范是爱别人,而不只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不是端正别人的。相反,如果你没有正,而让别人正,那就不是义,如果人们没有得到你的关爱,自己对自己非常的好,那这就不是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儒学与他的儒学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天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天,而董仲舒认为任何天地的自然规律都是和社会相对应的,并且法律也是这样的。
那么,到底可不可以说董仲舒就是儒学呢?如果说,他与孔子核心思想一致就行的话,那董仲舒就是这样呀!孔子尊礼,复古,讲仁义,这些董仲舒也讲呀!儒家里的其他人也讲,正因为讲这些,才被算成儒家。如果说董仲舒歪曲了孔子的思想,这点我承认是对的,但是说董仲舒不是儒家的话就说不过去了,就比如说:你不能因为抗日时,有中国人当了汉奸,就说他们不是中国人。因此得出个结论,中国人里没汉奸。
孔子的儒学主张礼、仁,反对苛政的主张。董仲舒柔和了道家、法家等等的思想,针对需要,他提出了春秋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的主张。针对百姓生活困顿的社会现实,他发挥了儒家“仁政”的思想,提出君主要爱护百姓。
董仲舒的主张其实是有弊,也是有利的,利处在于他提出了春秋统一之后,整个国家的粮仓都满了起来,并且每个百姓都非常的安乐,没有战争。而弊处在于,他提出了罢黜百家之后很有可能法家、道家之类的学派都会有争议,并且在这个时候是为尊儒学,既然在所有的学派之中,都要听从“儒家”的,所以其他的国家肯定会有一些不满,或者由于这些不满而推进了失去上进心,这样就是很不好的,相反,如果每个学派的地位相等,那么就很有可能所有的学派聚集在一起商讨,并且商量一下下一步到底应该要怎么做,如何治国。
我们以前学习的关于孔子的内容时,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是把自己的内在的仁心外推,推向父母表现的是孝,推向家族表示的是责任,推向社会呈现的是平天下。并且孔子强调的是仁爱要自我修炼,修炼仁爱的过程就是成己的过程。而董中舒的思想是他的内心是偏向外的,是外在的,他有一个仁爱的准则,他遵循的法则在于正我而不在于正人,而这里的正我与正人是对立的。
其实,我觉得儒家的思想才是真正的仁道之心、仁爱之心,在推向别人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修炼自我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