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末,电视新闻中又将上映重头戏,领导按照职位排名,分别领着一伙人,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上门慰问特殊贫困户。临了,还要与手拿红包的男女主人合影留念,脸上挤满了笑容以及闪光灯的频频闪亮。
节日慰问,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传统。我记事以来,村里每年春节前都要组织学生,在村干部的率领下,排着长队、喊着口号、敲锣打鼓、走街串户地来到军烈属和五保户家中进行慰问。那时的慰问品是2斤猪肉、8把粉条(4斤左右)和几副对联,这些食品在当时的年代,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过年时需要釆购的数量,可担当大用了。参加工作后,单位每逢春节来临时,都会组织职工评议,将需要救济的困难职工和住院治疗的职工花名上报工会,由工会确定慰问职工的最终人选,并将钱物分别送往这些同志的家中。90年代初期,人们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非到万不得已,一般都不会主动申请救济,生怕给别人留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印象,让全家人在外面抬不起头来。因此,经常出现选定的慰问职工再三推却慰问品的现象,害得单位领导苦口婆心地做着他们的思想工作,直到极不情愿地收下慰问的钱物为止。
进入20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怕担上困难户的名声,对慰问品也耿耿于怀、重视起来。每次确定救济人选,写救济申请的人大有人在,好像能吃到救济是一件光荣的事情。1993年,我到基层单位当厂长,就遇到一位因未能吃到救济而在车间里闹事的年轻人。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了解到他和爱人(本厂职工)结婚多年,一直为没有小孩而大伤脑筋。看到一位爱人没有工作和城市户口、家中有两个小孩、居住在租住的棚户房内的职工连续几年吃着救济,就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叫嚷着救济名额应该人人有份、轮流坐庄才算公平。虽然在我的耐心教育和说服下,这位同志表示理解和支持厂内的决定而安心工作。但从这件事情联想到某些地方为了争取到国家贫困县的帽子,获得国家政策和经济方面的大力扶持,不惜组织力量弄虚作假、上下活动……感觉到时代变了,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淡薄了,一心依靠外援的懒汉思想有所抬头。以至于某些贫困地区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越扶越懒、越扶越贫,田园荒芜、水土流失,成为名符其实的贫困地区。
人们常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过不去的坎,众人帮忙、单位救济帮他渡过难关,体现了组织和同志们的关怀和温暖,是全社会大力弘扬和推广的良好风气。但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工作,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救济上,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对其本人以及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古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只有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付出艰辛与汗水,才能彻底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心安理得地享受胜利果实。在此,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段话:“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并以此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