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之夜,阖家团聚,吃月饼,赏圆月,其乐融融。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谓之中秋,月色倍明。”
总之,中秋的月特圆特亮特迷人,前人如此说,今人如此说,我之前也如此认为。
迫于手机像素不高今日跑步回家,看屋檐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心情大好,发微信圈与众同乐。经同学提醒,发现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便想起前阵子看过竺可桢的《天道与人文》一书后,对月圆月明之说颇有记忆。于是兴冲冲拿书来看,书上说今日月儿更亮于中秋。
又圆又亮的月亮作为天文学家的竺可桢认为,月亮离开天顶愈远,它的光也愈弱。这有两个原因在内:
一是太阳和月亮离天顶愈远,则离地平的角度越小,而地面上每一单位平面所受到的日、月光的多少是和离地平角度的大小的正弦成正比的;二是在天顶时日月光线近地面空气的厚度来的少,到了天边时日月光线要达到地面,经过的空气层要厚得多。
所经过的空气层愈厚,被空气所吸收、反射的光线也越多,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少。而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带的地方,否则绝不会到天顶的。
冬天太阳离地平线低,而夏天离地平线高。相反,月望时,月亮离地平线的角度是以冬至附近为最高,夏至附近为最低。满月最亮之时,实在冬至前后(即阴历十一月十五日左右)。若是空气一样透明,则十一月月中的月亮一定比八月月中的月亮要明亮。太阳到冬至是高度最低的时候,而这时正是月亮最亮的时候。
而且,月照时间也是冬至前后最久。大概中秋之夕,从月初到月落不过十二小时,而在北京纬度,冬至月当头时,从月初到月落可达到十五小时之久。所以,竺老笑称“月到中秋分外明”应改成“月到中冬分外明”,才比较合乎事实。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被人传颂既大又亮,跟中国人团聚之乐有关,也跟历代的文人墨客的赏月吟诗作赋有关。
同一个月亮,被诗人称作“月是故乡明”,我们的古人确有化神奇的本事。一代又一代华夏人,借月寄情,远在他乡,只有在八月十五中秋之日,才有抬头赏月之举,那一天,月亮代表思乡的情。
所以,中秋月最情深,中冬月最明亮,如此说最贴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