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思诗文集简书原创谈古论今文学社
《荀子·宥坐》:孔子执政实践中的一个温柔案例

《荀子·宥坐》:孔子执政实践中的一个温柔案例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1-10-29 07:00 被阅读0次

自鲁桓公以后,鲁国的政治一直被三桓操控,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到季平子的时候,摄君权,其权势达到顶峰。季平子死后,其家臣阳虎篡权,季桓子联合三桓赶走阳虎,夺回了朝政大权。5年以后,叔孙氏的家臣侯犯再乱,鲁定公于是任命孔丘为大司寇摄相事,三桓与鲁国公室的权力斗争此时处于胶着状态。

孔子执政期间,有一位父亲把儿子告了,孔子就将其儿子拘留关了起来,三个月过去了,孔子也不判案。这位父亲于是请求撤回诉讼,孔子直接就把他儿子释放了。

无独有偶,王阳明初任庐陵县令的时候,这个县讼事成风,王阳明就采取了三字诀“限拖变”。“限”,制定告官的条件,比如一事一告,状子不能超过60个字等;“拖”,那些冲动告官的,慢慢就主动撤回了;“变”,一是完善政策制度,便民惠民,二是采取各种办法对百姓进行教化,形成良好民风民俗。

季桓子听说了这件事,很不高兴,说:“这个老头把我骗了,他曾对我说:‘治理国家一定要用孝道。’那么现在,他应该杀掉一个不孝之人来让那些有不孝行为的人感到耻辱,可是他却把那个不孝子放了。”

冉求把季桓子的评论告诉了孔子。孔子感慨地说:“呜呼!如果当权者犯了错误,百姓能够把他杀掉吗?当权者不致力于教化民众,这是他们的过失,但他们却只会决断百姓的诉讼案件,这与杀害无辜的人有什么区别?”

孔子进一步分析说,三军打了败仗,不可能把将士们都杀掉;国家混乱,诉讼纷争频繁,不可以轻易动用刑罚,因为罪责不在民众。

国家政令废弛导致国家混乱却对百姓严加惩处,这是残害百姓。农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季节,但现在国家征收赋税,却不遵循季节变化的规律,这是暴政;不对百姓进行教化,却强求他们办成事办好事,这是虐待百姓。

政令严谨、征税有节、教化有道,然后才可以实行刑罚。

《尚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予维曰未有顺事。”意思是说,即使是合乎道义的刑杀,也不要立即执行,我们只能说我们自己还没有把政事理顺。这是告诉我们,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教化先行。

所以,古代圣王向民众公布治国之道,然后身体力行。如果国家还不能实现大治,就重用贤人来发扬光大治国之道;如果国家还不能实现大治,就罢免那些无能的人来增强治国之道的权威。这样,最多三年,百姓就会顺从教化,从善如流了。如果还有奸邪的人不顺从,就要用刑罚来处置他们,这样,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犯罪了。

《诗经》上说:“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庳,卑民不迷。”这句话出自《小雅·节南山》,这首诗歌的主题是讽劝周幽王的权臣太史师尹的,他执政不平,又不能身体力行。

大意是说,高贵的太史师尹大人!你可是大周王室的根本,执掌国家大政方针,四方安定靠你支撑,天子需要你辅佐,老百姓才能不迷失方向。地位崇高却不能发挥作用,刑法制定了却不能实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孔子说,鲁国的社会现状是,治国之道混乱,不能教化百姓,刑罚繁多,民众迷失方向而堕落,统治者就设法进行制裁,所以刑罚越来越多,而邪恶的事情并没有被压制。

三尺高的河堤,空车也拉不上去;而载重的大车却能爬上百丈的高山,为什么呢?因为山坡比较平缓。人不能翻越几丈高的围墙,而小孩却能登上百丈高山游玩,这也是山坡比较平缓的缘故。

孔子说,现在,国家的政令已经废弛很久了,怎么能让百姓不越轨吗?《诗经》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焉顾之,潸焉出涕。”周朝的治国之道平坦地犹如磨刀石,笔直的就像利箭。那是君子践行的大道,是百姓注视的榜样。现在回首周朝的统治,多么令人留恋,不禁潸然泪下。这不是太不可悲了吗?

鲁国最早是周公旦的封地,鲁桓公以后,三桓专权,传统的礼教遭到严重破坏,国势日颓,在齐国和晋国之间苟延残喘,孔子痛惜不已,所以一旦掌握了鲁国的权柄,便积极主张教化先行,以图恢复周礼。

《诗经》云:“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看日月迭来迭往,思念是那样悠长。道路相隔真遥远,何时才能回家乡?这里用妻子对征夫的思念之情,比喻周朝的礼制还有希望回归吗?孔子表现出了谨慎的乐观,他说:如果大家都推崇周代的治国之道,何愁它不回归呢?

可惜孔子势单力薄,鲁国的局势已经积重难返,沉疴难起。所以,孔子在临死前不禁涕下而歌曰: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相关文章

  • 《荀子·宥坐》:孔子执政实践中的一个温柔案例

    自鲁桓公以后,鲁国的政治一直被三桓操控,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到季平子的时候,摄君权,其权势达到顶峰。季平子死后,其...

  • 《荀子·宥坐》:孔子执政实践中的一次霹雳行动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少正卯其人,关于孔子诛少正卯事件,历史上也有很多争论,一是这件事对不对,一是这件事有没有。 ...

  • 荀子·宥坐

    【学究】 荀子《宥坐》通篇讲述孔子的事迹,所有内容在《论语》中都有说到,可见荀子还是特别推崇孔子的思想和学...

  • 说“满”

    《荀子·宥坐》记录了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时关于欹器的一段对话: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

  • 孔子为何诛杀少正卯?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最早记录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国摄相,上任七天之后就诛杀大夫少正卯。 ...

  • 关于水

    对于水的品性,孔子也有所赞美。《荀子•宥坐》中讲,孔子观看河水东流。子贡问为何,孔子说:“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

  • 庚子观长江洪水

    落日接大荒,风帆渡鸟航。 平生负意气,此处得清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

  • 孔子杀少正卯的真伪

    《荀子·宥坐》、《史记.孔子世家》、《尹文子·大道下》、《论衡》、《淮南子·氾论》、《汉书·刘向传》、《汉书·赵尹...

  • 你的幸福,水知道

    《孔子家语》和《荀子·宥坐》中都记载了一段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这...

  • 国学与马克思的数理化解构以及一统分析(三)

    《荀子.宥坐》中有一个记载的就是孔子在鲁桓公之庙时看到欹器,从而有得到启发的故事 :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宥坐》:孔子执政实践中的一个温柔案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gl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