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于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昆德拉的父亲是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童年时代昆德拉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1958年,他写出生平第一篇小说----短篇小说《我,悲哀的上帝》,从此,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8年,“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后,昆德拉被开除出捷克共产党,1975年移民法国,成为一 名移民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
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昆德拉说道:“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能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 小说只是为人物营造出一个能显示他们的存在处境的背景,昆德拉用自己的小说文本实践者自己的小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存在可能性的种种思考。
“einmal isl k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昆德拉的小说力图展示的存在,就是用可能性去和一次性的生命相抗争的存在。“无经验是人类状况的一个特点。人只出生一次,永远不能带着前世的经验开始另一个生活。人走出童年并不知道什么是青春,人结婚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已经结婚,甚至人在进入老年时,也并不知道要去哪里:老年人是他们老年的无辜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大地是无经验的地球” 。在这个没有“永恒轮回”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接受“一次性”的现实。
昆德拉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模拟,而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人,是实验性的自我。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话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人物不像生物那样诞生自母体,而是产生于一种情景,一个句子,一个隐喻。隐喻中包含了一种处于萌芽状态的人生的基本可能性。”例如《不朽》中的阿涅斯是从游泳池边一个六十岁的女人向救生员回眸一笑,招手致意的动作中诞生的。
昆德拉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成为他表现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作为实验性的自我,探索自我,表达存在,揭示人类的可能性领域,彰显出作者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同,以及对人存在的可能性的人文追寻与探索。
参考资料:
《小说的艺术》
《从卡夫卡到米兰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