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到孔明灯,是在1975年腊月。那年我七岁,第一次和小叔随父亲到西安,虽然来去只有短短三天时间,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每年都会许多次梦中去西安,却总是去不成。直到1984年我考上大学,才结束了西安梦。
44年前那次西安之行,第一次感受像河水一样的人流车流,第一次见到火车,第一次见到风筝和天灯(孔明灯)。
满天飞舞的各式各样的风筝,挂在高高电线上的风筝,还有闪烁的天灯,都令我心驰神往,可望而不可即,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那时候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买不起这些东西,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些是可以买到的。
回来以后,小叔就开始用竹子条糊上纸做风筝。慢慢地周围许多人都学他的样子,小小的山区县城,风筝飞满天。在此之前,我们那里没有风筝。
叔叔又制作孔明灯,用一叠纸浸上蜡做燃料,用比较轻的纸做一个桶状罩子。点燃蜡纸,在热气的作用下,孔明灯飞上天,也把我们的目光带到高高天空。孔明灯越来越高,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想出一条妙计,明算准风向,命人拿来白纸千张,糊成无数个灯笼,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升起,营内的士兵高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方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这些都是我现在查到的资料。儿童时代,我对孔明灯(我们叫“天灯”)就是纯粹的喜爱,哪里想到什么传说或者祈福的作用。
小叔比我只大四五岁,喜欢养鸟,养狗,喜欢各种小制作。我一直都不知道他从哪里学会了制作风筝和孔明灯。
现在这些东西很容易买到,但是我却对它们失去了兴趣。
我印象最深刻的风筝和孔明灯永远停留在1975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