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与“坏我”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自我系统”,指的是人格中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即包括“好我”与“坏我”的心理组织。人在逐渐积累的生活经历中将“好我”划分为能够维持或促进人际关系的“我”部分,“坏我”则是破坏关系导致其疏远甚至结束的部分。 听了这段心理学课程,立马想到自己非常喜爱的一部经典影片。
《心灵捕手》的原型《年轻天才威尔亨汀的成长故事》原本是一篇仅有50页的短篇小说,由当时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马特·达蒙在1992年构思而成。完成之后,达蒙找到好友本·阿弗莱克,与其联手进一步挖掘主人公威尔的个性和潜力。他们认为《心灵捕手》的故事非常适合拍成电影,并决定创作出剧本。
威尔在被寄养家庭虐待的生活经历中筑起了坚固的心理防御城墙,他的“好我”与“坏我”区分十分明显,他认为“好我”就是表现出平庸,天才的头脑仅仅用于“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或者在法庭上为自己开脱,以此维持与查克等朋友的关系;而“坏我”则成为他自我保护、隔绝与人关系的武器,他发挥过人天赋逼走心理专家,出言中伤尚恩,无非是想借此来结束关系,达到一种防御目的。
而尚恩和查克正是将他从“好我”与“坏我”的对立分裂中解救出来的人。尚恩打碎了威尔固执的“坏我”定义,查克则是突破出“好我”,查克与尚恩使威尔的“好我”与“坏我”从固有的逻辑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和解,进而找到自我。
博学睿智、阅历丰富的心理学教授尚恩与天才少年威尔都需要一个直面自己心灵的契机,两人之间的心理咨询就是他们的“寻我”之旅,二人是自我救赎,也是相互救赎,他们成为彼此寻找自我、直面自我的激励力量。
尚恩对人有着天然的信任感,并相信这种信任是可以相互建立的。此时,真实是赢得信任的关键。这对于威尔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害怕把自己的弱点,自己的敏感暴露在任何人的眼前,甚至那个人是他爱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法则:关系的不断拉近和亲密的过程,一定是两个人的自我不断深入暴露的过程。尚恩用自我暴露的方式让威尔一点点地意识到:爱和亲密关系,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它值得你付出所有。
威尔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肖恩。他击碎了他这些年建立起来的一层层保护墙,把真正的威尔拯救了出来。
“好我”与“坏我”尚恩只期待能给挚友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真诚的爱和接纳给与了威尔无尽的安全感。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感受得到触及心灵的时刻。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你不会爱人,同样也无法感受到爱。
尝试敲碎自己建立的保护墙,和真实的自己谈一谈,融入那个愿意与你心贴心的、可遇不可求的人,你会体验到这个世界真的有如此美妙的时刻。
这部1998年的老电影完美的阐述了诸多人生哲理,因此也被称之心理学经典之作。它告诉我们最好的治疗也从来不是那些所谓的道理或者技术,而只是真诚的心与心的碰撞、交融,以及陪伴。
“好我”与“坏我”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莫过于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度过一生,善待自己的“好我”与“坏我”,不管是幸福、快乐亦或是痛苦、悲伤都全身心的去感受和品尝,而如果你幸运的遇见了这样的朋友,感恩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