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野圭吾东野圭吾系列东野圭吾小说读书笔记
当心中的恶意变为恨意——东野圭吾的《恶意》随笔

当心中的恶意变为恨意——东野圭吾的《恶意》随笔

作者: 浅草菲菲 | 来源:发表于2016-08-31 18:05 被阅读534次

    放下《恶意》,已是凌晨一点二十分。一口气读完,并没有轻松的感觉。稍有些压抑和微微的气闷。想起鲁迅先生写过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查了下,这句话出自《纪念刘和珍君》。)

    人心中深埋的恶意,究竟能让人做出何等匪夷所思之事,看看书中的野野口修就知道了。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之后,这种恶意竟是再也压抑不住,喷薄而出了。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局,真是步步惊心。

    然而,这些都是读完了这本书回头再去想才明白的。我一直身在局中,直到加贺娓娓道来,才揭开了幕后真相。不禁有被蒙蔽之感,入了野野口修布的局。我估计会有一部分读者和我一样。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首因效应。简单说就是第一印象对人后来形成的总体印象有较大的影响力。因为第一章是野野口的手记,是从他的视角描述的案件始末。不自觉地就会对他的叙述信了几分(原谅我缺乏加贺的洞察力)。对日高杀猫露出的阴沉印象很深。到了第二章还觉得加贺及其上司对野野口的怀疑没有道理。第三章就揭开了谜底告诉你:野野口就是凶手。揭露的过程丝丝入扣,再回过头去看野野口的手记发现确实有陷阱。加贺的推理能力很强。

    然而,证据证词都有了,偏偏没有动机。动机是什么?成了加贺执着追寻的真相。野野口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成为牵引着追寻之路的蛛丝马迹。你要动机,就给你一个动机。不禁感叹,野野口的手法太巧妙了!当我们以为他的自白写完,一切尘埃落定了,却不料峰回路转,竟是别有洞天。

    案件出现了反转。这动机竟然是野野口精心设计的一个局。隐藏着毁坏日高声誉,让日高一文不名,死后也不能瞑目的险恶用心。让人一下子从对他的同情,转向惊诧。他这么苦心孤诣陷害日高究竟是为什么?

    随着加贺对他们初中时期的同学、老师,相关人物的调查,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这样的少年野野口。曾被人欺负,后来加入欺负人的一方。从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加贺认为,校园暴力带给他的最大伤害是被迫成为加害者(我觉得主要是精神和心理的影响)。这部分也交代了正是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校园暴力问题,加贺辞职由教员成为刑警。

    究竟该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书中并没有给出答案。日本电影电视剧中关于校园暴力的很多,对这个问题很是关注。校园暴力为什么会产生?有些人气场弱,似乎生来就贴着受害者的标签(俗称受气包),让人忍不住欺负他/她。加贺曾询问加害者理由是什么,没有理由,“就是看他不顺眼”。这不顺眼可能就是野野口心中恶意的来源。

    野野口对日高的恶意我觉得是因为他羡慕嫉妒日高能够不屈服于暴力,不像自己。这种对比给了他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他自己的助纣为虐,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成年后的日高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成为畅销书作家,拥有美好的家庭,于是野野口嫉妒、不甘、愤怒、仇视,恶意一步步升级为恨意,进而实施犯罪。不只是要日高的性命,更是要让他身败名裂。还有一个原因,加贺提到了野野口的母亲对日高的蔑视。这种偏见可能会对野野口产生一种暗示。

    不管野野口如何精心设计伪装,最终真相只有一个。加贺的揭露还原了一个虽然被欺负却不服输的少年日高,以及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实力,认真生活的作家日高。还日高以清白。

    我觉得这本书是对人性中恶的探索和揭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潜伏在心中的恶意像一条毒蛇,随时会将你自己的良心吞噬。如果能够很好地控制它,将恶意转化为向上的动力,就能够与人为善;如果被它控制,就会成为第二个野野口。

    还有,如何对待别人的恶意?恐怕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心中的恶意变为恨意——东野圭吾的《恶意》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fc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