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匆匆忙忙地一写完就在简书平台上发了出去,转到朋友圈及同学群里,有一定的反响,也引起了一些回忆,在此做个补遗,敬请谅解。
说起读技校时的有一些事情可能是时间久远了有所淡忘,现在慢慢地记起了一些,当然,也许不是很准确,或可能是我道听途说加以润色而已(玩笑)。这一篇主要是补遗那时特别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时的一些事,仅是记录而已,若真的有偏颇,希望记得清晰的同学提醒我修正,先在此谢过!
之一:学技术的尴尬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当时的尴尬程度至今难以忘记;这也是促进我们攻克食品雕刻技艺技术中的瓶颈的最大动力。
那应该是我们刚从学校毕业留校之后不久,那时的我们都还是单身汉,年轻的我们至少还充满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常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学习烹饪理论和专业技术。在当时,我们所处的时代被誉为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的风气较为浓郁,社会上的各种补习班如雨后春笋,学文化的、学书法的、学外语的等等;那时候的年轻人的求知欲前所未有,可谓如饥似渴。因而只要有机会是不会放过任何学习求知的机会的。
记得好像是个周末的下午,弥陀(同学向东的绰号,当然同学们也习惯这样叫他,他也默认了这个称呼)所在的酒店有大型的酒宴要举办,还因为他们酒店有位师傅曾经被市里公司委派到外地去学习烹饪的食品雕刻技艺。既然他们酒店有大型宴席,酒店肯定要请那位师傅雕刻一些萝卜花之类的食品雕刻的。得到这个信息,韩虹问我去不去看看,能有机会观摩,当然是不会也不愿意错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的。
我们来到市里当时最大的酒楼,因为都是同行业的,而且我们还经常来这里来玩,跟酒店里的员工都比较熟络,所以我们很顺利地就到了酒店里的厨房操作间里,找到弥陀;当时弥陀正在休息,看到我们来了,弥陀就把那天的宴席菜单拿给我们看,后又带我们看了看已经配好的一些菜点,之后又说,那位被当时誉为这个城市里食品雕刻的“花仙子”的师傅正在教他的徒弟雕花,去看看吗?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肯定不会错过的。于是,弥陀带我们到了酒店里的冷菜间,那位“花仙子”师傅已经用苹果刻好了一朵月季花,正在给他的徒弟们讲授着如何刻花芯的时刻。韩虹看到后,随即高兴地从那位师傅的一位徒弟那里要过来并小心翼翼地接过那朵苹果刻的月季花,在眼前一边仔细端详着,一边不停地感叹到“和真的一样,啧啧啧,好漂亮呀!,你看这花芯雕得多么栩栩如生呀!师傅真棒,不愧是花仙子呀!……”韩虹的感叹还没有完,那位师傅却以最快的速度把那朵“月季花”从韩虹手里抢了过去,随即一口把“月季花”的花芯给咬掉吃了。这情境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略显惊诧,韩虹则一脸尴尬地站在那里,半天也没有反应过来……
那次“事件”之后,我们私下暗自下决心把我们遇到的所有的食品雕刻的疑难点做了一次梳理、归类,我们决心一个一个地突破。回来后我们郁郁不乐的样子,让许老爷子看到了就问是什么原因,得知后说,不要紧,只要愿意学习和历练技术,他会为我们提供一切方便。这也为我们的练习提供了先决条件。
接下来,我们就俩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当然主要是下班后直到夜里,能拿到的东西只要可以下刀的,不管是包菜心,还是其它可以刻的东西,拿到手上都要刻上几刀。那时可用于雕刻的刀具基本上是随身携带,从不离身。印象中,接下来的那几个月只要是一发工资,我们就上街花上几乎大半个月的工资去购买萝卜、土豆、南瓜等根茎类的植物进行练习,几乎是日夜都在练,每天雕刻练习完成后,都有许多边角料留下来,韩虹或将其做成四川泡菜(他在四川待过多年)或加工成真它可食用的物料,不能浪费,这也是胡文章老师教的烹饪原则中其中的一条叫“物尽其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我们那时认为是难点的东西或瓶颈都被我们攻破(那时想找到一本可以学习的资料都是很难的,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书籍资料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许多可以参考的视频资料等)。这也为我们之后的工作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那一次的尴尬,在当时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也因为那时的手艺界的门第观念很深,技术一般是不会轻易传给外人的。说保守也罢,说门第也罢,也许它就是那个时代流行的一种行业内的潜规则,很难突破。虽然当时尴尬,但现在我们从内心要感激那位“花仙子”师傅,因为他的看似很扎眼的举动从另一个方面激励或是成就了我们练习突破的恒心。虽然的确是走了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也得到了很多很好的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