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
匈奴单于派右皋林王伊邪莫演等来朝进贡。伊邪莫演朝贡完毕,回国前,自称想归降汉朝,说:“如果汉朝不接受我归降,我就自杀,我至死不敢回匈奴。”
使者据实奏报。成帝让公卿讨论。
有人说:“应该按照旧例,接受他归降。”
光禄大夫谷永、议郎杜钦则认为:
“自汉王朝兴起以来,匈奴多次为害边疆,因此才设立黄金、爵位的赏赐,以优待归降者。如今单于低头称臣,匈奴成为中国北方的藩国,派遣使崐者朝贺进贡,没有二心。汉朝对待匈奴的政策,就应与过去不同。如今既然接受了单于朝贡的诚意,却又收纳他的反叛逃亡之臣,为了贪图得到一个人,而将失却一国之心;为了拥有一个有罪之臣,而与一位仰慕仁义的君王绝交。此外,还可作这样的假设;单于新即位,想依靠中国,但不知这样做的利害,暗中指使伊邪莫演诈降,以占卜吉凶。中国如果接受,便有亏道义,败坏美德,使单于同中国疏远,不与中国边疆的官员友好相处。或许是单于故意设下的反间计,想借此生仇,如果中国接纳他的归降,正好中了单于的计策,使匈奴可以把过错归到中国头上,从而理直气壮地责备我们。这正是边境安危的源头,军事动静的契机,不能不特别慎重!不如不接受他的投降,以昭明我们像太阳、月亮一样光明正大的信义,阻绝他们阴险狡诈的邪谋,安抚他们亲附汉朝的信心,这才是正道!
天子接受了谷永、杜钦的意见,派中郎将王舜去询问调查,伊邪莫演改口说:“我生病发狂,妄言而已。”于是遣送他回国。回到匈奴后,他的官职仍和从前一样,但单于不再准许他会见汉朝的使者。
[点评]
这里引用华杉先生的评论:
这又是一个决策故事,思考决策,要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两国和平,边境安定,一切决策都服务于这个目的,而不是悬在半空中思考,表面上有“决策依据”,实际上是一种目的不明的盲目。
所谓按过去的惯例而接受他的投降,却没有思考,前提已经变了。过去是敌国,当然要招降他的叛臣,他的人投降了,则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他消我涨。现在是藩国,藩国之王,本身就是天子之臣,哪有接受臣子的臣子投降的呢?这根本在逻辑上就不成立。接受了一个人的投降,就破坏了两国和平。
但是,皇上还让公卿们商议,可见西汉君臣内心,还是把匈奴当敌国,而这种情绪压倒了逻辑,感情压倒了理性,险些把匈奴再推到敌国位置上去。幸得谷永、杜钦有见识,挽回了这一错误倾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