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哲思想法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注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注

作者: 做自己的思想家 | 来源:发表于2019-10-24 07:02 被阅读0次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帛书版原文】

    句義解释:道化生萬物,德長養萬物。萬物中客觀地、本然地存在著道和德的能量和品格。

    善,人之先天真性、本性中的道德,這是最爲珍貴的品格。

    人之不善,莫過於後天意識稟性習性中的私欲貪心難以淨化和放棄,故人所寶之而不願捨棄,難以淨化。

    美麗的言詞能夠取人之悅,滿足陰我心意識的需求,可以倡行社會形成不良風氣。

    祭奠亡靈,超度有緣的活動,是悲壯的善行,能慰藉已故,又可以使活著的人心身得到安寧。恭敬的禮儀行爲,做人凖則,可以增添福惠,獲得吉祥。

    人所存在的不善,人們皆知應該去除,但是如何用德治清除這個“有”的私心貪欲而復歸於“无”的道德善性?

    道生萬物,必然陰陽共生,善惡共存。所以要設立天子、三卿進行道德教化和管理制約,以防“不善”無限制地膨脹。

    雖然有稀世寶玉,驅乘駟馬之車的顯赫名利,也不如坐忘進入德道的善性之中。

    古往今來眾生尊道貴德的原因是什麽?

    不誠心求取如何能得到修真明德歸道的方法?已經造下的罪因又如何能夠消除幹淨,幸免身受其惡果!

    【个人理解】

    这里通行版与帛书版表达稍有不同,但是总体文章的意思一致,就是号召大家“贵此道”,这个道是所有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所以通行版也好,帛书版也好,奥与注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根本的意思,那么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人却习惯于以物质欲望为宝贵的东西舍不得丢弃,这就是“不善人之所保”的意思。美言、祭奠的行为都是属于善的维度,要去除“有”的状态,追寻这个“无”的善境。所以立天子、置三卿虽然有稀世珍宝,驱乘駟馬之車的顯赫名利,也不如进入此道。形容人的精神境界,追求物质不如追求精神灵魂的净化。人难免犯错,如果不以求道为贵,那么又如何在心灵上有所获得,让自己消除罪因,免受恶果呢?

    这里其实是告诫管理者们人真正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不要在乎人前显贵还有物质上的享受,更加应该重视的是自己是否按照道的规律在行事,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比如美言、奠行,这些都是有利于社会的东西,而自己对于财富以及官位的看重其实都是属于“有”的层面,这种欲念要消除,所以不如“坐而论道”进入此道的精神境界之中。而且这么做才能减少之前所犯错误的罪因,从而化解今后可能会遭遇的恶果。

    这些言论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更是有启示作用,虽然当时是对统治阶层所说的,出发点很高,但我始终认为《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管理书,而且说出了做人的一种境界,这一章就告诫我们不要去追寻财富与权力,应当关注善良的天性,多遵循这个规律去做有利于善行善言的事情,即使你是一个有钱有权的人,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天下归道,无论你原意与否,天地都在以此规律运行,不符合此道的人就会遭受到不遵循规律的恶果,天地之道原本就自然存在,我们只不过就是需要遵循他不断走下去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al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