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我知道老爷子,是在另一个学校。当时,民勤各学校里,总有一到两个段子特别多的老师。这些段子,经过多人口头加工,特别逗笑。老爷子哄孙娃子,有人就问他:老爷子,是孙子吗?他回答:是的!问者不动声色:亲生的?他说:是的!说完,他才反应过来,马上反击:你们这些家伙,孙娃子,是能够亲生的吗!
●曾经喝酒时,遇到过老爷子一个学生,对他特别崇拜。他说:当年老爷子上课,特别能侃,他知道的太多了。他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武威地区有个刊物,叫《红柳》,凡乎每一期上,都有老爷子的文章。这话,我很好奇。后来参与编辑《西凉文学》,看到一堆过去的《红柳》,我还一期一期专门翻的找过!
●关于老爷子的人生,我思考过。他有才华,不仅字写得好,文章能写,音乐也能来几下。当老师,全才固然好,起码在学生眼里,他是无所不能的。然而,他若能把功夫用到某一方面,或许成就会更大。在我看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如一样精通。当然,这也是观念。在他那个年代,想做全才的人,还真不少!
●当年,我在一中时,有位老师,就是我们眼里的全才。老师姓张,已经去世了。他去世时,送来的花圈,学校前院里,都摆满了。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这位老师,带重点班,因着排课挑老师的事,和学校领导扛上了。他放言,如果不听他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他一个人上。那会儿,我们佩服得一塌糊涂!
●在西渠板湖村,吃了几块西瓜,大变小。在冬天,这东西,我一般不逗的。因为胃寒,别说冬天,就是秋天,也一样。今年,倒是吃过两次。一次是和红柳他们去阿拉古山,一次是和浩芹他们去沙漠徒步。现在,特别渴,心里发烧,便斗胆吃了。几块西瓜下肚,突然就想到了两句: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在红沙梁建设村,看了下村史馆。这个展览馆,碾子、石磨、木轱辘大车、推车子、织布机、纺线车等,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农耕用具,一应俱全。摆放,也进行了分类和设计。尤其是墙上的一些老照片,颇有史料价值。大家看那个织布机,我说了个对对子的笑话,多少带点儿色。突然看到,有位女士,马上打住了!
●其实这个笑话,也完全不是笑话。是一则奶奶和孙子的轶事,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的。奶奶和孙子对对子,孙子太聪明啦!然而这样的笑话,说到有女士的地方,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不太合适。我这一代人,虽然小时候被灌输的,是男尊女卑。可对女性的尊重,我还是有的。在女性面前说黄段子的人,我最看不起!
●在大滩大西村,特意看了下一家改造后的厕所。这个厕所,在刚进街门左边的屋里。这个屋,有两间大,里面东西不少。之前,应该是库房。厕所在最里面,有热水器,跟城里楼房上的厕所相比,配置有过之而无不及。我问:下水怎么办?户主说:在外面,有个化粪池。他在厕所外面,按了个开关,就听到了上水声!
●为解决取暖问题,房间里,他架了个大炉子。这个炉子,薄铁板焊接,方方正正,是他自己设计的。他说:架这样一个炉子,农村里的柴柴草草,就不用愁了。一些垃圾,也可以放在里面烧掉。既可解决厕所冬天保暖问题,还能搭热水,一举两得。他表示,今年刚改造,没来得及。明年,他就在这层里排个炕,睡人!
●户主对这个炉子的设计,很自豪。介绍者称,队里的人都来看,觉得不错。有不少人,量了尺寸,也准备去焊。这个炉子,让我想起了川心的刘皮匠。他家里,也有这样一个炉子,不过,是圆形的,水桶样。他那个炉子,就在他睡的屋里,柴草类的都能烧。出了街门,我多了句嘴:问题是这样的炉子,让不让你们架!
●下午5点半,视察结束。从政府大院出来,步行回家,多少有些儿感慨。这一天,紧锣密鼓的,走了14个乡镇。这也是我调研视察以来,一天走过最多的地方。也就是现在,若是在过去,骑上个毛驴,要视察一下民勤这么多的地方,哪得走多少时间啊!在几处靠楼的村子,领导也过问了下住楼情况,似乎不怎么乐观!
●带过路的,买了面条。徐六不在,晚饭酸面条,就成了我的常态。做酸面条,萝卜、辣果子、绿菜、黄葱,必不可少。若少了一样,我宁可不做。面条刚下到锅里,徐六电话,说她在张家川的情况。饭都舀碗里了,她还说个不停。电话罢,吃饭,总觉得味道里少了啥。一碗吃罢,去舀饭,才发现,切好的葱,忘了调!
●人民微博:11月24日,甘肃兰州,一男子酒后爬上桥欲跳河,他母亲在现场跪地哀求。原来,男子向一相识3天的女孩表白,遭到拒绝后,便以死要挟。女孩赶到现场:你下来,我什么都答应你!男子这才接受了救援。我说:看了视频,这个小伙子,也太不把命当命了。才相识3天,你啥也不了解,真是自私得过分了!
放眼古今中外,追踪社会热点;小记奇闻异事,挖掘生活哲理;凸现地方特色,展示民俗风情。原生态记录,纯绿色笔法。您的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谢谢啦!可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关注。或长按二维码,点识别后,进入关注!欢迎转载,欢迎推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