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小时候看的电影都是脸谱化的,好人和坏人看脸就知道了。那时候曾经天真地想,把坏人都干掉了,世界上不就只剩下好人了吗。
老子早已看穿了心智这种二元对立的把戏,他告诉我们说,价值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美丑善恶,长短高下,彼此相互依存,它们都是“无中生有”的产物,就好比虚空中总是同时生成一个粒子和一个反粒子,瞬间又会湮灭释放出能量,我们头脑中生出的观念也都是成对的。
Helwig搞出了一个价值观4分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说,每一个价值观,你都能找到另外三个价值观与之相对应,它们分别是:姊妹价值观,夸大的价值观,和相反的价值观。

以“节俭”为例,“大方”就是它的姊妹价值观,它们之间是正向互补的关系。“吝啬”则是它的夸大的价值观,因为“节俭”过头了就是“吝啬”了。“浪费”则是它的相反的价值观,它们之间是对立和冲突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用下图来表达这4个相互依存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可能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这些相互依存的价值观,是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心智里头的,拿掉了一个,另一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问题是我们不承认,我们总是认可一个而排斥另一个。那个被排斥的另一半到哪里去了呢?被放逐到我们的潜意识里去了,荣格把这部分被我们压制、排斥的价值观叫做“阴影”。
我们如何知道“阴影”的存在?从它的投射机制里可以看出来。
比如一个女子,她太渴望诗和远方了,她梦想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她觉得她丈夫肯定不会同意的,因此也没有提起。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她痛斥她的丈夫太物质,不浪漫,阻挠她说走就走的旅行。她丈夫一听倒是懵了,说我没意见啊,明天咱们就出发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意识层面,这名女子很想要诗和远方,但是在潜意识里,有一部分的她是不接受的,她拒绝接纳这部分自我,把它投射到丈夫身上了。
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坏的东西,你如痴如醉地喜欢的,一定有你不喜欢的部分,只是被你压制了,投射了,除非你把它找回来,否则你不会真正喜欢这个东西,也不能真正享受这个东西。
这个找回来的过程,荣格称之为“整合阴影”。
在品读下一段之前,让我们再来理一下老子的思路。在第一章里,老子说,“道”我们是够不着的,我们以为够着了“道”,其实抓住的是“名”。在第二章里,老子进一步论证了,从“道”滑落到“名”,是“一分为二”的过程。表现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观念都是二元对立的,整个现实世界都是建立在“二元对立”这个根本无明之上的。
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遵道而行呢?
荣格的方法是“整合阴影”,老子的办法不一样。
老子说,为啥会出现“美丑善恶”这样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呢,是因为“占有”的欲望,你想要占有的,你就会觉得“美”,你不想要占有的,你就会觉得“丑”。
如果你从根子上把“占有”这个念头给拔掉了,就不会有美丑善恶了。
所以老子的解决方案是“不占有,不把持,不居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这是在挑战“产权”制度啊,产权明晰是交换得以发生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基石。2500年前,老子就想到了,“产权”会是一个问题。
其实人类已经有过一次挑战“产权”观念的实践,那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放弃占有,转而把注意力放到使用价值上。老子倡导的社会制度,就是原始共产主义。
其实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远离”占有“的,《礼记·礼运》篇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现在,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再一次起了挑战的念头,共享经济就是一种尝试。
当一个人挣脱了“占有”的束缚,他的世界将会非常的不一样。想象一下,如果整个人类社会不再建立在“占有"的基石上,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