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
【114】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八)

【114】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八)

作者: 0b59d463561c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22:18 被阅读0次

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离尘实无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陀将妄想作一个总结。

  我不是一定要你执着缘影之心,它不是心的一个作用,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时的作用。其实它也是一个心,是一个心的生灭作用。你在你的内心当中,你要微细的加以揣摩观照,假设你离开外在六尘的境界,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还在,离开了六尘还有它的明了性,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随境生灭。

  印光大师他说: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全世界的人都诽谤净土,全世界的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念佛,我照样求生净土。

  我们看得出来,印光大师依止真心在修行,因为他的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他是依止内心的真如本性所发动的愿望在修行,这就是真心了,这种心是成佛的根本。

  假设你现前这明了的心是离开外在的六尘就不存在了,就没有自体了,那就是前尘虚妄的相想,经过分别所产生的影像叫缘影之心。

  那这心有什么过失呢?

  因为外在的六尘它是变化的,六尘变灭的时候,这一念心就形同龟毛兔角。你用这一念心看到佛的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设佛陀三十二相变坏了,你这一念心也像龟毛兔角消失了,那谁去成就法身呢?谁去成就无生法忍呢?你这一念心既然随境而生灭,那你这一念就同于断灭,随境而消失,随境而断灭,那么谁能够成就无生法忍?这时阿难尊者跟大众,默然自失。

  何谓默然自失?他知道妄想不是真心,但是真心在哪里还不知道;意思是说,我过去都是用妄想,你现在把我的妄想破坏了,但是你还没有给我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他有失落的感觉,因为毕竟跟妄想太久了。

  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刚出家的禅师,他在参禅的时候感到很寂寞,因为在世俗的时候很热闹,他就去请示他的师父,跟他的师父顶礼说:师父!我打坐的时候心感到寂寞,怎么办呢?

他师父讲一个偈颂:

寂寞僧家事,喧哗世俗心。长遭儿女累,莫厌水云深。但乐西来意,尘劳久自沉。

  寂寞是僧家事,出家人本来就是寂寞,出家人的心是安住在寂寞的,喧哗是世俗的心,每天热热闹闹向外攀缘这是世俗的心。这种世俗心有什么缺点呢?长遭儿女累,将常遭遇到生儿育女这种尘劳的累赘,我们应该莫厌水云深,一个修行人你不要厌恶有水有云的深山之处,那我们在深山寂静当中应该怎么办呢?但乐西来意,你的心回光返照你的清净本性,尘劳久自沉,你的尘劳慢慢慢慢就消灭掉。

  西来意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要观照我们这一念清净本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有我们的佛性作伴,怎么会寂寞呢?

  我看过一本书,讲的是西藏的修学大士。有一个印度的王子他很有钱,因为他身体有一个病痛,他就到西马拉雅山去拜访一个修学西藏法门的大士。这印度王子他当然是一个攀缘心,世俗人都是攀缘外境。他第一件事问大师说:大师!我看你很寂寞,一个人在这边住几十年。大师说:是啊!我现在很寂寞,是因为你来了以后我才寂寞,你没来之前,我的心跟我的真如本性相处的很好,一点都不寂寞,你一来,我从本性出来,我就感到寂寞。

  所以阿难尊者的怅然若失,就是说他还没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感到寂寞。其实我们的内心当中,你只要强迫自己去观察自己的真如本性,观久了,向内安住,你心中别有一番的天地。

这个地方是说明阿难尊者怅然若失的心情,因为他习惯性向外攀缘,现在把他的攀缘心给破了,他感到一种寂寞、感到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4】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xu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