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写1000字简友广场
《答欧阳崇一书》读后感

《答欧阳崇一书》读后感

作者: 泥步修行A | 来源:发表于2024-03-15 07:57 被阅读0次

    《答欧阳崇一书》读后感

    《答欧阳崇一书》是王阳明在越城写给欧阳崇一的回信。欧阳崇一在致良知为学上遇到困惑,写信请教老师。王阳明在回信中给予的详细回答,也为我们指明学习的方向。信中就在见闻学识致良知,在心体上思考良知,在做事上存养本元,在人情关系中体察诚信,这四个问题给我们很明确的答案。

    见闻中践行良知

    初次读原文,听导读,感觉内容晦涩难懂。于是将原文肢解,逐一品悟。围绕第一个问题反复阅读思考,仍有些迷糊。只能借资料理解致良知与求见闻之间的关系了。

    王阳明认为良知并非来自见闻,但见闻都是良知运用。因此,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不离开见闻。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良知之外没有别的其他知。做学问最关键是致良知,这是圣人教人的第一义。

    做学问要抓住根本,如果专门把致良知当作学问的根本,那么多见多闻都可以是致良知的功夫。求见闻和致良知也是一体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随时觉察。

    思考提供良知的动力

    “情感会引诱、恐吓理智,使我们停在心理舒适区,无法做出改变。”推动改变的一个特别方法是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用灵活的思考,提供学习的心理动力。

    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专注在当下能做的事情上。每天将要做的事划分成重要和非重要事件。重要的事,当下即行动,做完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静默或闲聊十分钟,给自己一个小红花等等。非重要事件在闲暇时间轻松解决掉。小步子,快节奏,每天前进一点点,提升一点点,在不断地做到中,找到前进的动力,找到改变的方法和路径。

    去年暑假参加了致良知线上学院,学习阳明心学,要求每天读原文,听导读,完成30字以上的践行心得。30字太轻松,没几天我将字数扩展到300字,也没困难。字数的增加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我的功课每周至少有2次被评为优秀功课。获奖又为功课和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没多久我又将字数扩展到500字以上,怎料被点评引用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功课上升到了现在的千字左右。

    获奖为行为改变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只要敢于打破心障,才会让做到成为事实。

    天理不容思想

    《答欧阳崇一书》这封信第二部分讲的是天理不容思想。“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可见,怎么能少得了思考呢?而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都是自作聪明,都同样丧失了良知。良知是天理的昭明灵觉之所在,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运用。

    我们应多思多想,只有思路通达,才能做出正确的事,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今天在写作训练营里,300多人上传了自己开营第一篇文章,都在期待指导老师的点评。却有半数以上的没被选中,不免失落,在群里发牢骚,我也复合了一句,只是表达被点评的渴望。不曾想,群里抱怨情绪在渐渐增长,我便选择了沉默,既不参与争论,也不看牢骚信息。选择老师点评到的文章,对照点评内容,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人的文章点评中找到对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点评老师们对选中的文章进行了细致剖析和精准的指导。每一篇点评都像一道例题一样,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指导,看懂了与点评自己的文章一样。

    渴望被点评是内心的一种期待,一种被关注,被认可的期待。一旦真的被点评到,如果被评的支离破碎,估计又是一种挫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做事上存养本元

    王阳明在《答欧阳崇一书》第三部分中明确指出:“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以此告诫欧阳崇一,不要做自己力所不能及,才智不能胜任的事,否则“志大心劳,力小任重”,以致毁事。

    去年,在担任级部主任时,因工作繁多,渐感心里不足,于是向学校提出变化工作岗位。几经周折,调到了党建工会去负责。当时因没有合适人选接替级部工作,还是由我暂时兼任。两头的工作累得我每天都是筋疲力尽,后来两项工作各配了一个助手,工作稍微轻松了一点。再加上班级管理和教学,让一向刚强的我,倒在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路上。

    先后两次入院手术,在家养病2个多月,最终即彻底放弃一学期的工作,还舍弃了班里48个可爱的孩子,最关键的是严重损坏了身体的健康。

    苏轼说:着力即差。一场重病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太过用力的人生是一场灾难。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量力而行,切勿急功近利,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否则就如王阳明所说,这都不是致良知啊。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谓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不逆不臆而先觉

    《答欧阳崇一书》第四部分王阳明与欧阳崇一讨论人际关系中的诚信问题。王阳明强调指出:如果不逆不臆缺乏致良知的功夫,往往又会受人欺骗。君子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从不担忧别人会欺骗自己,只是永远真诚相信自己的良知而已。

    猜度别人的欺诈和臆想别人不诚信,都是缺乏致良知的表现,越是这样,越会受人欺骗。处处提防,谨小慎微,则心胸不会开阔。所以,只是努力地感知践行自己的良知,“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欧阳崇一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cg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