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生死之词,总会让我想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这两句话来。
圣贤之人,一般死的都很悲壮,又非常伟大。苏格拉底,一代圣贤哲理大咖,最后却是被他所热爱的人民大众组成的陪审团而判决死刑。由普通民众组成的陪审团多达500人,最后是以360票对140票,高票通过了苏格拉底的死刑。
人民大众为何这么想让苏格拉底去死。事后,看留有的记录及过程,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都一一驳斥了所有控罪,苏格拉底的理由合理,论理也是充分。想必,苏格拉底还是失去了陪审团的同情。
自然苏格拉底不就是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吗?对,坏事就坏在他问问题上。人家本来心情不错,愉快的走在马路上,苏格拉底总是趁人不经意间冒出来,就问人家问题。“德是什么?中庸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善是什么?勇是什么?虚心是什么?”你如果回答了,那就落入了他追问的后续,直到你被问的崩溃,回答不上来。
也许陪审团里,正是坐了不少的被苏格拉底问过问题的人,想想当初的崩溃与窘迫,便毫不犹豫的透了让苏哥拉低的去死的赞同票。
苏哥拉低,也只能注定用悲壮的死亡,成就自己的精神与伟大。只有在死的不寻常中,形成他更加不寻常的思想与哲理。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士,他自己称自己为人类思想的“助产士”,意思在他的辅助下,人民才会获得开放;在他的引导下,人民才会思考人生的本质与真理;在他的帮助下,人民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与思想的通透。
一颗伟大、善良、高尚的心,却是让接受你帮助的人心生嫌隙,甚至厌恶。所以,苏格拉底不是一个成功的“助产士”,助产过程中让对方产生了苦难与痛苦。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案例,后来被称为“民主暴政”的典型,意思是看上去较为公正公平的“多数人的民主,在错误的引导下,更会作出恶毒凶狠的判决。
苏格拉底这个雅典最聪明的人,内心却是最是谦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认为自己的判定无足轻重,需要通过大街小巷的问话,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聪明人的谦虚,有些时候,被认为是美德;但在更多人眼里,却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打击与羞辱。真实才是有美感的,便是谦虚也应如此。你问你本有答案的问题,让别人陷入的越来越深,事后看你那双略显捉弄和智慧的眼睛,也许脾气不好的人,会爆出粗话亦是有可能。
所以,苏格拉底不需要去问路人,他只需要时常的问自己,自己经过严密精致的思考,作出自己的判定与答案,也许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亦是不知会多出几倍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