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就梦想着未来的生活。买一所大大的房子,当时想很多小伙伴可以一起住,每天在一起多开心。人长大了,就发现世界并不会像我们预想的完美。在生活疲于奔命,努力赚钱想积攒活下来的资本。不由自主的渐渐的偏离了我们所梦想的轨迹。尽管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却也无计可施。要打破一个格局,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人生终归就一次,错过了,就在也没有机会。打破格局的确需要勇气。也读过很多破釜沉舟的故事,但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下个决心那么简单,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好比一个臃肿的大胖子,想减成标准体重,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需要一点点的运动与饮食的配合,把肥肉一寸寸的去掉,换成坚实的肌肉。这需要一种持久的坚持。就像《筑巢记》里说的:“要慢慢把生活修正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筑巢记》的作者是日本的岩崎朋子。她像我们很多人一样,开始做的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工作。她花了8年时间来修正自己的生活。辞掉工作,边打工边学习热爱的木工技术。自己买了房子,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装修,最后开了“巢巢”木质家具杂货店。这个家具店,从普通的家具店,到开始卖作者自己设计的小家用品。竟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聚集中心。各种文化活动都愿意在她独具匠心的小空间里进行。“巢巢”以一种东方特有的哲学方式:“无为中的有为”,感染着更多人,影响着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工作和生活,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两样。家是否舒心,工作是否满意,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感。小时候我对家的定义就是,父母与我,可以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但渐渐长大,对自己独立空间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始在脑子里规划对家的蓝图。做为一个摄影师,对审美要求极高,又因为偏爱木质的色泽和散发出来的淡淡涩香。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找机会好好学习木工技术,将来自己的家要一手设计,亲自操刀。要几乎全木,配合少许铁艺的家装。几乎把整个客厅围起来的落地书架。一张摆在窗前特别大的实木办工桌。不需要太多杂物,但要有大的开放式厨房,一部分餐具要是我亲手做的木质的碗碟,勺子等。这一切都太美好了。但有时候也会觉得特别孤独,这个愿望我几乎不敢跟身边的人分享,包括父母。也难怪我本是金融专业,半路退学做起摄影。在他们看来,刚做摄影稳定了,又要去做实木木匠?长辈把“稳定”视于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我的想法看起来简直荒唐。于是,内心始终犹豫着。就在这个时候看了《筑巢记》,与其说给我启发,不如说给心灵一个安慰。我所渴望的,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人已然花了8年的时光完美实现,还出了书。
岩崎朋子的故事是从她经济独立,买了她的第一所房子开始的。她亲自设计,并找来施工队,按照她所期望的样子装饰自己的房子。书里面有配合图片。看起来房子并不大,但设计处处有匠心。那是一所老房子,泛着年代的质感。岩崎朋子并没有破坏这种感觉,在细节上却又添精致。就像我喜欢全木制品一样,里面包含着我的人生哲学,简单,厚实,不喜浮华。岩崎朋子则更热闹许多,她喜欢各种编织的篮子,喜欢铁艺的挂钩,喜欢摆满花卉,喜欢麻织品与肌肤的贴合。这一切都需要用心追求,却又妥妥帖帖。只有把家经营好,一个人才不会患得患失。面对外界的冲击,心灵也有避风休酣的场所。
另外,岩崎朋子也跟我一样是个吃货,对吃十分讲究,又偏爱简单的食材。里面详细记录了她做一些美食的方法,可惜是国情差异,口味可能不尽相同。日本以享受食物的本来味道为精髓,激发食物原有的味道。做为一个对各种饮食都很有兴趣的吃货,我更愿意把所有自己喜欢的吃食,时不时的就做一下。所以一定需要很大的的开放式厨房。作者的厨房不大,各种器具挂着,像是一枚枚小小的打击乐器,随时等人来演奏。看起来是女孩子们都会喜欢的温馨感觉。
对于把爱好变成职业这件事,观点众说纷纭。不少的人会认为,一定不要把爱好当成职业,不然你很快就会厌烦它。其实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比如我就是学金融的,因为喜欢摄影,最终成为一名摄影师。的确做了摄影师才知道其中的辛苦,并不像之前想象的充满浪漫色彩。但后悔么?绝对不会。因为只有你在一个事物上吃尽苦头,你才会真正认识它。也只有在吃尽苦头后,才会达到一个你个人的高峰。只有把爱好上升到职业的高度,你才更有可能尝到这种苦,同时也感受到这苦的慢慢回甜。
《筑巢记》的主人公岩崎朋子最开始创业也是如此。一开始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家具卖给同样喜欢它们的人。后来发现大家其实对一些手工的小物件也很感兴趣吧。像这种小店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来。作者也曾一度感觉辛苦的要命,但因为是喜欢的事情,坚持下来,渐渐收获一些顾客的反馈。这些反馈和赞美,成为进行下去的动力,只要进行下去,就不会缺乏惊喜。
人生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有时候需要参与一场小小的赌博。你敢于付出成本,才会收获意外之喜。所谓“把生活渐渐修正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个过程其实辛苦从来没有少一点。只是,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才会感觉充实和踏实,所以安之如怡。
《筑巢记》里充满了这种日式的温暖与宁静。如果你心里充满诗和远方,却不能彻底放弃一切走出去。那就不如把生活和工作协调,将二者花费些许时光,慢慢的修正成自己喜欢的方式,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折衷,另一种更温和的圆满。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小书不厚,观之极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