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人前行联盟艺术之家读书
《中国哲学简史》:名家哲学的相对论和共相论

《中国哲学简史》:名家哲学的相对论和共相论

作者: 观星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8-20 21:51 被阅读0次

    上篇文章有讲到,名家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了两个趋势:“实”的相对性和“名”的绝对性,代表人物分别是惠施和公孙龙。

    一、惠施的相对论

    惠施(鼎盛期公元前350年至前260年)是宋国(在今河南省)人,他曾任魏惠王的相,以其学问大而闻名。

    惠施的思想可以从《庄子•天下》中记载的“十事”推测出来,核心思想就是:他认为实际的具体事物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即“实”的相对性。

    比如:

    1. “连环可解也”,一般认为连环锁是不可解的,但是当它毁坏的时候自然就解了。但惠施认为:毁坏和建设是相对的,毁坏也可以是建设,所以用不着毁坏就可以解开连环,例如做一张木桌,从木料的观点看是毁坏,从桌子的观点看是建设。

    2.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当时的各国,燕在最北,越在最南,而且当时的中国人以为中国就是天下,所以普遍认为天下之中央在燕之南、越之北。但是惠施却表达了相反的说法,因为他认为天下本来就不是方的,也没有边界,所以所在即为中,即为始端也。

    而且惠施的这种相对论思想是源于对“名”的绝对性思考。比如:

    “十事”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实际事物的相对性。

    惠施认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实际经验来决定什么是最大的、什么是最小的实际事物。但是我们能够独立于经验,说:它外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大的(“至大无外”);它内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

    从惠施给“大一”和“小一”下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了实际事物的相对性。

    二、公孙龙的共相论

    名家另一个主要领袖就是公孙龙(鼎盛期公元前284年至前259年),他当时以诡辩而闻名。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白马非马”:

    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公孙龙不像惠施那样强调“实”是相对的、变化的,而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

    例如,他的著作《公孙龙子》,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1. “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2. “马”、“白马”外延的范围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所以“白马非马”。

    3. “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名家哲学的相对论和共相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he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