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八月底去的三门峡。
在此之前对这个城市并没有很深的印象,甚至一度认为三门峡与三峡之间肯定有什么不一样的联系,直到碰上三门峡的朋友,再三的解释之下大概明白,三峡和三门峡不是一个地方,互相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从西安坐绿皮车出发,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朋友等了很久,所幸不是急性子,没有不耐烦,出了站台,一眼就看到了他,身边有个女孩,是他的女友。
时间有些晚了,夜风阵阵吹过,散了一整天的燥热,听说三门峡的夜景很美,这样一想反而来的很是时候。
朋友开车而来,这样就有了驱车赏景的机会,夜色下的三门峡各色灯光交相辉映,白天的熙攘总是带着忙碌,此刻蒙上了一层朦胧,没有了奔波,自由中夹杂一丝神秘,一闪而过的街道,光亮连成一线,在夜色中尤为璀璨。
我们穿过市区,进入河堤路,道路很窄,比单行道稍宽,仅容两车同时行驶,道路两旁树木浓郁,路灯井然有序矗立,橘色的灯光连成一片,树枝和树干的影子绰约,在地上划出一道道阴影。
脑子里立马跳出了头文字D的场景,盘山公路上追逐的场景与河堤路出奇的相似,不同的只是少了那一辆豆腐车。
河堤路过去是三门峡的一块核心,那是一条大江,从整个城市穿过,不远处是连绵的南山山脉,山不算高,上边苍翠覆盖,峰峦叠樟,充满了中原地区固有的灵秀和浩然。
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从风水来看这便是一块风水宝地,登上南山顶,放眼望去,三门峡整个市区呈长方形,以南山顶为中心齐齐分为两半,完美沿袭了从古至今中国人秉承的中庸之道。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朋友家就在河堤路附近,夜已经很深,今天的行程就此落幕,一路送回了女生,然后就此回家。
与朋友的父母见过几次面,作为知识分子二位给我留下很不错的印象,我刚好处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所以这一次来,与叔叔阿姨交流得失,聆听经验也是很重要的目标。
阿姨很慈祥,知道我今天到,特意留了晚饭,本来已经到了休息的时间,但忍不住拉着阿姨聊了一会,慈祥的人总是更加亲切。
2
昱日,天上淅淅沥沥飘着雨,一大早出门,昨夜的一切没有了痕迹,感觉像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也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每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都像是两个世界,就算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比起白天我依然觉得夜晚更加可爱宜人。
三门峡到底还是陌生的多,是初识的朋友,它很慷慨,刚欣赏了夜色的撩人,一转眼又把它引以为傲,欣欣向荣的白天全景展现。
“来三门峡可不能不去黄河公园。”朋友声音中有难掩的自豪。
此前没有听说过,我充满好奇,“黄河公园难不成还真有黄河?”
“那是自然,黄河公园依附黄河而建,在这里看见的黄河如假包换,真的不能再真。”
我是山西人,生长在黄土高原,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长这么大一次都没见过这黄色的大河。
细雨飘摇,微风透过车窗抚在脸上,远远望去,曲折蜿蜒的辽阔河流已经隐约可见,但是它却并不是黄色的。
我终于看到了黄河,远看它不是黄色,近看也不是黄色,不远不近看来整个河面黄澄澄,混浊无比,甚是奇妙。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我们沿河行驶,河面曲折多变,两岸覆盖着满满的植被,苍翠中不时有虫鸣鸟语传出,不知何方传来阵阵馥荔花香,深深呼吸,浓郁的清新氧气简直让人飘了起来。
黄河经过三门峡,也学到了它的慷慨,婀娜的身段尽展无余,苍翠与芬芳更是让人心醉。
行至半途,一道铁门横在当路。
我们只好下车步行,雨依旧在下,落在脸上清凉爽快,我素来爱雨,喜欢在雨中放飞思绪,如同《泰坦尼克号》片头的苏格兰风笛,悠远又空旷。
现在正是这样,雨不大,路上行人却空了,一路上少了人影,看着旁边的黄河,难得的宁静。
走了很远,仍然不见尽头,朋友告诉我,这条路会一直通向他省,步行到达需要很久,我们只好作罢。
这一次已经认识了黄河,留些神秘,给下次再见留些期待倒也有趣。
终点在一处小谢,河面上一条独木桥,上了桥往前走,天鹅慵懒的振翅,向着行人引吭高歌。
“快看!”顺着朋友所指,一只蓝中带绿的小鸟一飞而过,留下一溜弧线。
来不及慨叹,我的眼睛很快又被牢牢吸引,那是一摊荷花,过了清晨,本来应该发蔫的荷花,此时正亭亭玉立,展露玉颜。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流连荷花从,整个身心都被净化,这倒要拖了雨的福,若不是这细雨,又怎能看到这么美的荷花?
于是我抬头轻轻吻了吻这雨,凉丝丝的感觉,细腻而温柔,它仿佛明白我的心意,调皮的拂过我的面颊。
继续出发,独木桥的终点是小谢,小小的亭子坐落在浓密的草丛,抬头可以看见河面和荷花相映成趣,坐在里边,大自然的和谐扑面而来。
我们从另一条路返回,青石板上满是落叶,细雨落下,溅出细碎的水花。
走了好一会,我远远看见地上有一块白色的碎块,亮晶晶的,几步上前,这竟然是一只蜗牛,白色的壳下隐约可见血肉。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这里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三门峡人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大自然的尊敬,开辟这方天地,为这些鸟禽花木留下净土。
而这些大自然的使者也不忘回馈,慷慨好客,与三门峡的精神遥相呼应,形成三门峡独有的特色。
时间过得很快,一天匆匆过去,晚上找了一家地道的烧烤店,几道烧烤上桌,别说,味道真不错。
3
转眼来三门峡已经几天,这期间认识了几个新朋友,他们秉持着三门峡一贯的风格,让我感到了三门峡满满的热情。
我们整天驾车遨游,三门峡不算小,我们逛了个遍。
晚上和叔叔阿姨聊了很久,二位都是学霸,我的学业无法企及,但是好多人生经验的分享给了我启发,解除了好多眼前的困惑。
今天我们又要出发,目标是三门峡特色旅游景区,地坑院。
昨天晚上突然想起这个极具特色的景致,朋友大呼这绝对是个值得一看到好地方。
阿姨点头,深深赞同:“这确实是个好地方。”叔叔附和:“去看看吧,挺不错。”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没有任何发言权,但憧憬之心溢于言表,迫于黑灯瞎火,正逢深夜,只好提前百度,做些攻略。
路途不算近,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出了三门峡市区总算抵达。
我们一行四人,轻装出发,第一眼看见的是一面巨大的百家姓石墙,上面用汉字和甲骨文分别篆刻了上百个中国从古至今的姓氏。
浓烈的民族特色扑面而来,地坑院正是一处反映民族特色的景点,土黄色的大门像是劳动人民的皮肤,也是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颜色。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过了大门,里边是二十多个建在坑里的窑洞四合院。
走过一条窄细悠长的甬道,眼前是一处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院子四周的房子都为弧形屋顶,典型的窑洞建筑,进了里边发现屋子很深,最里边不见光亮,颇有几分阴森。
墙上贴了很多七十年代的黑白照片和报纸海报,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眼睛里总是闪着光,照相时聚精会神,眼睛瞪的老大,神态严肃。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立马跃入眼前,不管是时间还是状态,与眼前照片中的青年简直神似,路遥先生看见了恐怕也会笑称巧合。
朋友告诉我,我们已经身处坑内,我抬头看了看丝毫没有异常,我自然不信,为了证明我们沿着一旁的台阶拾级而上。
院子确实在坑里,在地下,直到亲眼看到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不到十年前这里边还有人居住。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我们回到坑里,再次穿过细长的甬道,到了另一个院子,同样的四合院,同样的窑洞,感觉却不一样。
走了很久我才发现,这是一片规划极其合理的建筑群,一共二十个坑,每个坑都有甬道相连,每个坑都有台阶直通坑外,每个坑都浓缩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剪纸,砚台,电影,皮影,婚俗,灶台,脸谱等等,每个坑都是一种文化精髓。
我们一直把二十个坑全部走完,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住户搬走,作为景点在维护和修缮时完美的保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气息,我甚至感觉屋子的主人只是暂时出去,不久之后他就会回来。
拿着他的锄头去耕地,丰收的粮食屯在粮仓,赚了钱买上二两红头绳,在煤油灯下为女儿扎上美丽的辫子。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那个年代的生活情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想起了余华在《活着》里写的富贵儿,他的生活大抵就是这样,我还想起了《北风那个吹》里的杨白劳,劳碌一年只是在过年为女儿买上一根红头绳。
我们要感谢出身在一个美好的时代,要知道那些年能吃饱是多大的奢望。
我们从后门出来,眼前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吃街,由于并非旺季,大多商铺没有开张,朋友告诉我在这条街道上有很多三门峡甚至整个河南餐饮界的“扛把子”。
最好吃的驴肉火烧就起源于此,我来的不巧,店家没有开门,想了想我就释然,还是那句话,留些念想,给下次见面留下期待。
我去的那个三门峡不是三峡回来时夜色再次降临,美好的时光总是走的飞快,明天就要离开这方水土,离开这个灵秀而慷慨的城市。
心中或许也是不舍的,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好在我留下许多遗憾,黄河公园的路我还没有走完,最好吃的驴肉火烧我还没有吃到,这个慷慨的朋友我还没有处够。
好吧,不说再见,有缘自会相会,归途中吃上一碗正宗的羊肉汤泡饼,为这路途画上圆满的句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