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沉雁璧花 persist1052 昨天
惩罚犯罪不是为了震慑,而是为了救赎
文|沉雁
昨天晚上微友给我传来一张图片,内容好像是“养儿当养张扣扣,为母报仇好儿郎”。微友传给我的意思应该是他很欣赏,所以才让我也分享。但我却感到很痛心,我也是做母亲的人,我可不希望我的孩子为我去复仇。我也可以肯定,张扣扣在天堂的妈妈也从没希望儿子去复仇。
我们之所以要为张扣扣呼吁,并不是认为张扣扣的血腥复仇就是正确的,更不是为了鼓励潜在的复仇者效仿张扣扣,尤其不是为了将张扣扣塑造为诸如孝子一样的励志榜样,恰好相反的是,我们呼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预防类似血腥复仇的悲剧重演。
张扣扣无疑是犯了重大故意杀人罪,他的犯罪无疑也应该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但是,惩罚归惩罚,究竟该如何惩罚张扣扣才能达到最佳社会效果呢?是不是必须一杀了之就能达到最佳防范效果呢?这是我们作为社会观察者如何为张扣扣案件呼吁的一种社会责任。
犯了罪理当受到惩罚,但惩罚犯罪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震慑还是为了救赎?这个问题至少在中国语境下是一本糊涂账。
不妨就拿张扣扣一案来说,张扣扣是定向精准杀死了王家父子三,这不同于其他无差别公共犯罪事件,因此,张的杀人必然与当年的张母被害案直接重大关联,定性血腥复仇案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公诉人却公诉“张扣扣是以替母复仇为幌子而宣泄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这种严重偏离犯罪心理事实的公诉逻辑是严重值得商榷的。这一点我已经在昨天文章《多从自身找原因,这习惯得改》中做了详细论述。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张扣扣一定要血腥复仇?我不认为当年张母遇害案存在法律上判决不公的问题,凶手王正军当年作为未成年人犯罪,判七年没有明显偏离公正,至于后来王正军被提前假释,已经与判决关系不大了。但为什么张扣扣心中的仇恨火种始终没有消除呢?这就是张母受害案的司法救赎严重缺席的问题。当年非常干瘪地判一个未成年重大伤害犯七年,从法条上看没问题,问题就出在惩罚犯罪没有达到救赎的目的。
当年的司法机构作为社会公器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王正军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她伤害致死的是一个家庭顶梁柱,作为一个13岁孩子来说,失去母亲意味着失去了整个少年和一半的青年,不但是对张家幸福的结构性破坏,更是对张扣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摧毁。并且,13岁的张扣扣是亲眼看见母亲被害到死再到当众解剖的全过程,对张扣扣的心灵冲击不是旁观者能够感受的。
张家和张扣扣所突遭的这一切,都没有在司法判决中有救赎的体现。张家所受的伤害又岂能是王正军的判七年能平复的?当所受惩罚与所受伤害不对称时,不救赎张家自然也就不能救赎王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王家就会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不但不会从当年伤害犯罪中忏悔,还会以此为荣耀。不但不能震慑同类犯罪发生,反而有助长的公器动力。这对于张家和张扣扣来说又是雪上加霜的二次伤害,仇恨愈加积累深重,逐渐演变为后来的血腥复仇,从犯罪心理学讲,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逻辑,这就是不以救赎为目的惩罚犯罪所导致的惨烈悲剧。
国家也罢,社会也罢,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唯一构建元素。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救赎人就是在救赎国家救赎社会。如果惩罚犯罪不是以救赎为目的,其他任何目的都是将人当做了手段。事实上,无论多么残酷的极刑,古往今来都达不到震慑的目的。并且,越是死刑判罚越多的国家或朝代,其恶性犯罪也愈演愈烈,最残暴莫过于秦代,但其命数也最短。与之相反,中止死刑越早或死刑判罚越少的国家,其恶性犯罪反而越来越少。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只有国家公器先文明尔后才有国民的文明,而不是相反。公器文明本身就是救赎,救赎国民就是在救赎公器自己。
惩罚犯罪,如以震慑为目的,国民感受的是征服,如以救赎为目的,国民感受的是信心。托马斯潘恩有一句名言:“常识告诉我们,竭力征服我们的力量是最不适合保护我们的力量”。但遗憾的是,民众极力呼吁刀下留人的判决最终都咔嚓了,民愤滔天的判决反而逃过一劫。就在刚刚,我看见一个妇女匍匐跪骂的视频,据说她11岁的幼女被强奸,罪犯领了一个判三缓三的判决。试问,这样的社会公器究竟是为了保护谁?
胡适有一段关于法律担忧的叙述很令人深思,他说:“法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法律是无偏私的,犯了什么法就该得什么罪。坏处也在于此。法律是死板的条文,不通人情世故,不知道一样的罪名却有几等几样的居心”。但胡适关于法律不通人情世故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这在现代文明法系国家早就由陪审团制度完美弥补了法典这一短板。陪审团制度说白了,就是要求司法判决要充分体现民意。
然而,现在最遗憾的问题是,张扣扣一审判决书完全服从了公诉方的定罪逻辑,将张犯案的“居心”并没有定性为复仇,而是将复仇指定为张宣泄自己不满社会的幌子。一旦将张的杀人与复仇剥离开来后,公诉方顺理成章就将张扣扣的杀人等同于其他特大杀人案,轻飘飘地就将“人情世故”给一笔勾销了。所以,张扣扣案才做到了即审即判:死刑。
英国著名法学家杰里米边沁说:“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须,所有超过于此的刑罚不仅是过分的恶,而且会制造大量阻碍公正目标实现的坎坷”。再也没有比民意共识更能体现刑罚的目标,目标就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但却视而不见地进行了彪悍的判罚,民意最后一丝苛求公正的幻想彻底破产,眼睁睁看见的是目标实现的坎坷。
事实上,辩护人也没有抓住机会当庭对公诉方进行有力反驳,当然也许庭前会议就有约定,所以我们看见的公诉书和辩护词几乎都是各说各,根本就没有交锋,辩护方长篇大论都在抒情抒情抒情。
譬如,公诉书一方面声称张扣扣是有预谋的犯罪,但另一方面又说张扣扣身上没有钱才自首的,所以才定性自首情节不足以轻判的理由。
我觉得公诉方的逻辑太荒唐了,既然是有预谋的犯罪,为什么就没准备好逃跑的钱呢?因为没钱而自首,不正好说明张扣扣并非预谋犯罪么。
张扣扣杀人案是发生在大年除夕的上午,那是什么日子,遍村鞭炮齐鸣,家家其乐融融团聚的日子。但张扣扣一家呢,张扣扣在自个儿洗衣服,如果妈妈在,他就不用自个儿洗衣服了。张家就父子两,冷锅寒灶,景象凄凉。但姓王的一家呢,儿子们开车回来风风光光,一家人热热闹闹景象迷人。强烈的景象对比,一个曾经亲眼看见妈妈惨死过程的大男孩会想什么?这还需要预谋?
还是边沁说得好,“正义不在法律的字眼里,正义在法律人的心眼里”。我们极力为扣扣呼吁,不是为了给扣扣开脱,而是为了救赎我们自己,救赎我们的孩子不再有血腥复仇的悲剧。我们也希望社会公器也能以救赎的姿态审视张扣扣案,这不是在简单让一条罪命苟活,而是在救赎一个社会走得更远。
多从自身找原因,这习惯得改
文|沉雁
昨天看见张扣扣的判决书,公诉人辞令让我大跌眼镜。公诉人说:“纵观张扣扣工作生活经历,其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遇到挫折后不从自身寻找原因,没有通过改变和提高自我来适应当下的竞争环境”。这一段话我们是多么熟悉,“多从自身找原因”,将一个震惊天下的复仇案就这样完全归咎到了案犯的自身能力原因。
我也丝毫不否认,张扣扣是因为对生活工作产生极度困惑而放大了杀母之仇,也就是说,爆发这起杀人案的直接动因应该是张扣扣社会融入的绝望,从而将压在内心深处的复仇火种点燃。但是,如果将社会融入的绝望单纯归咎为张扣扣个人的自身原因,这对张扣扣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尤其作为代表公权力的公诉人,在法堂上如此简单定性被告人的自身原因,这无疑是一场道德栽赃。
张扣扣想学挖掘机技术,说明他是在努力融入社会,但却被骗了,试问,这是张扣扣的自身原因?张扣扣不断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但却多次被骗入传销组织,试问,这是张扣扣的自身原因?作为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张扣扣,一直都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没有医保没有养保没有失保,他几乎看不到生存的希望,试问,这是张扣扣的自身原因?张扣扣及其一家人都认为,当年杀母案判决不公,不但没有合理的赔偿,连道歉都没捞到一句,你叫张扣扣如何释怀当年的杀母之仇?试问,这是张扣扣的自身原因?
在我看来,除了杀人本身之外,张扣扣怎么看都像一个四有好青年呢?即便满腹仇怨,即便杀红了眼,张扣扣也没杀妇孺幼,相比那些去幼儿园上公交的反社会犯罪,张扣扣不但没有泯灭人性,而且在烧仇家车时还提醒自己的发小注意自己的车子别烧着了。如此一个恩怨分明是非清晰的青年,如果不是这起仇杀案,他是一个毫无自身问题的好青年。在犯案当天早上,张扣扣还叮嘱父亲早点回来把姐姐给的鸡炖了,并且还交代父亲不要放菜,以便第二天还可以放面条吃。说明张扣扣是一个心细如发思维谨慎且热爱生活的好青年,他的自身我看不出任何问题。
不能说张扣扣在社会混得不好就是自身有问题,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混得不好的人自身都没问题,恰好是自身之外的因素出了大问题。最近有一个书呆子就混得很不好,他自身有什么问题?那些全家服、全家跳和全家焚的人,他们自身有什么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在社会混得不好,心理必然不高兴,甚至很不高兴到绝望。谁说他们没有绝望的权利?美国著名作家朗霍尔说:“在每一扇门都锁上不能通行时,剩下还有一条路可去,那就是绝路”。
不错,张扣扣确实对自身在社会混得很不高兴,不高兴到已经产生了绝望的情绪,这是他做案的直接动因。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正视,幸好张扣扣内心藏有杀母之仇,这给他在绝望时提供了冤有头债有主的定向抒发渠道。如果没有杀母之仇牵引他的绝望发泄,试问:张扣扣又将如何倾泻他的绝望?可怕之处就在这里。
近年来发生多起公交纵火案和校园血杀案,哪一个犯事者不是老实人走上的绝路?我记得最清晰的就是发生在2014年的杭州公交纵火案,案犯包来旭尽管出身贫寒的甘肃农家,但从他一路辛苦打拼过来,几乎没有一个雇主说他的半点不是,人人都说他是一个憨厚的老实人,最后因为得了肺结核而绝望,从而引发了“杭州7.5纵火案”。绝望,我们能说他自身有什么问题?绝望,这是一个孤立的自身问题吗?
所有公共犯罪都是以其“自身原因”判处其极刑,但是否吓唬住了后来绝望者的前赴后继呢?没有嘛,前面重庆校园血杀案尚未开审,接着就发生北京校园锤杀案。毫无疑问,这些案犯都是混得不好的人,混社会混到了绝望的程度,但他们没有报复仇人的能力,只能向死求死用极端方式引起社会对他们绝望的关注。幸运的是,张扣扣有报复仇人的能力,所以,他的绝望才没有发生更加严重也更加不可思议的公共犯罪。
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绝望之前,他一定从自身找过无数次原因,可资利用的自身原因一定被他掘地三尺,最后发现再也找不到自身原因时,他就会自动搜寻自身之外的原因。张扣扣混迹社会十多年,他说“从不相信法律,遇到麻烦要么自己解决,要么自己忍受”。这是张扣扣多年打拼积累起来的个人与社会的认知关系。事实上,张扣扣在血案发生之前,就从没有自己解决过一次自己的麻烦,他就一直在忍受不是自身原因的原因。
张扣扣欠了这个社会三条人命,一点不假,但这个社会欠了张扣扣多少说法,有谁知道?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推及到其他反社会公共性犯罪。有自然法之父誉称的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说:“有人性,尔后有自然法;有自然法,尔后有社会法”。这说明,人性永远高于一切成文法典,这就是现代文明法系国家要建立陪审团制度的原因。如果张扣扣案有完善的陪审团审判,这个毫无自身原因的四有青年必定是另外的结局。
2019年1月9日 沉雁 于杭州
有爱的国家,孩子美如花
原创: 虹虹梦蝶 瓦釜乱鸣 昨天
有爱的国家,孩子美如花
作者:虹虹梦蝶
点开一个抖音视频,两个背着大书包的小孩子欢快地走在放学的回家路上,旁边的友人凑过来看说:“这两个小孩好可爱啊!”我告诉她,还有更可爱的呢,我给友人看日本小孩举手过马路的视频,视频上独自上学的小孩举手过马路后向司机俯身致谢,尽管我早就看过了,再一次看,心再一次地被撞击,再一次地感叹:有爱的国家,孩子美如花!
友人问:“为什么日本的的环境这么好,孩子这么有礼貌?”
我简单回答说:“因为这是一个有爱的国家。”
由上至下,由下至上,都在爱自己的国家,就是有爱的国家。自然,首相要爱国民,如果首相都不爱国民,国民又谈什么爱日本呢?
看首相是怎么爱自己的国民的。安倍近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表示,要打造“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安心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20年4月开始,对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补助。2019年10起,3——5岁幼儿的教育费全免。”这印证了去年新浪的一则消息:“日本明年起将包揽幼儿园,大学学费,包括在日华人子女。”人家的幼儿园可不是穿西式衣装来假装的三月半的幼儿园,日本的幼儿园美得令人叹为观止,仅饮食的丰富,就足以甩三月半等国几个朝代。更别说足以令孩子们独立上学的安全环境,更别说设施完全现代化文明化的幼儿园环境,更别说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纯真的笑容了。
在更早的时候,作为没有子女的安倍,他声称生不生孩子要交给本人决定,而他的任务是要为了想生孩子的人创造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没有孩子的首相,安倍为啥要创造好的环境呢?既然他又没有后代可享受他创造的文明,他尽心竭力为日本人民服务,为了啥?
不为了啥,就因为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心中装有爱。安倍在新年致词上表示:“在剩下的任其内,我决心全身心继续挑战,将留给子孙后代一个充满希望、值得自豪的日本。”安倍携夫人的新年致词短视频,致词完毕后的那谦卑的低首致意,那画面真美,日本的孩子真是幸福!因为他们的国家领导人心中装有爱,爱出了一个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这样的首相,走在路上没有警车开道,没有提前清道,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可以与路人合影不摆架子,如果退休了也没有半点特权享尽不应享的福利。
很多人会说,所有这一切,源于治读好,可是我只看到人好,对,就是人,首相爱人,与路人相遇拍照不摆架子,他的推特背景图就是他向一位普通妇人俯身致意的画面,安倍自己还要打理家务,其妻还要插秧种田,所有的一切,都形同普通人。为什么贵为首相,还是像个普通人呢?很多人不懂。我的友人当然也不懂,我告诉她,这就是因为平等啊!平等就是平起平坐,谁也不能比谁高人一等。
自然,首相爱人,普通的日本人也爱人。爱人,最好的莫于过做好自己。做好自己不是不管闲事的意思,而是将自己做得有文明的样子。
我又给友人看日本一位少女笼在塑料袋子里吃包子的画面,友人瞪大了眼睛,说太夸张了,有没有这个必要。我说,这就是素质好的表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带来打扰。在公共场所吃食物,难免会有些气味,如果我们这些人会觉得此举太夸张了,说明我们经常看到的画面就是反过来的,而我们习以为常了,看到文明的一面就会惊讶惊叹。我记得我前些年看到一队日本小学生和老师互相点头致意的画面,当时就被撞击到心,因为我会下意识地拿自己眼前所见来对比。你说,像日本的老师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对老师礼貌有加,还会发生什么收费补课、食堂饭菜过期等不可思议的事吗?更别说其它恶性伤人事件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日本人素质如此高,环境美如画,农村房子像童话,孩子脸上美如花?是治读规定的,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出来的?答案都不是。是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爱形成的。心里装有爱的首相,退休了,还是骑自行车,市长也没有开豪车的特权而是骑自行车;心里装有爱的普通民众呢,爱自己的国家,自己也得是个文明人,官员都这么爱国,难道普通民众还不懂得爱国吗?所以,在地铁上吃个食物都要用塑料袋子把自己包起来,所以,过了马路了还不忘给司机鞠躬致意,所以,老师们和学生吃同样的食物。
这样有爱的国度,爱出了为一个学生保留三年的车站,爱出了品质卓绝的松下,爱出了名闻遐迩的丰田,爱出了美好的环境,爱出了180个国家免签,爱出了日本幼儿教育费全免,爱出了日本素质排名第一,爱得人人有尊严,爱得人人有保障。国美,人美,孩子更美。你说,如果孩子在美如画的国度长大,他还不会幸福吗?他还不会为这个国家创造更好的文明事物吗?
熊培云:个人如何改变社会?
熊培云 荟思想7 昨天
个人如何改变社会?这话听起来有些雄心壮志,因为它暗中断定“个人可以而且能够改造社会”。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个人势单力薄,无法与社会抗衡,改造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我的判断是,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你也可以改造社会。
不是夸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有句话说,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敌人的分量。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的价值在于这个时代苦难的分量,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有多大的改造决心与勇气。
就个体而言,你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你发生改变时,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变化很微小,但不管有多小,它在客观上都是真实的。就社会影响而言,“蝴蝶效应”积聚。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尤其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一次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枯拉朽的小风暴。
以下为正文:
当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时,我会给他们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个人如何改变社会?这话听起来有些雄心壮志,因为它暗中断定“个人可以而且能够改造社会”。通常,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个人势单力薄,无法与社会抗衡,改造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我的判断是,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你也可以改造社会。
不是夸耀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虽然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总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有一句话不是说,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敌人的分量。对于我们而言,我们的价值在于这个时代苦难的分量,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多大的改造决心与勇气。
就个体而言,你是社会的一部分,当你发生改变时,意味着社会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变化很微小,但不管有多小,它在客观上都是真实的。就社会影响而言,“蝴蝶效应”积聚。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次微小的改变或者介入,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摧枯拉朽的小风暴。
一、以己任为天下,救起你自己
过去我们常说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但是如果你明白好社会从何而来,就知道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以己任为天下”。电影《辛德勒名单》里有一句话,“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这个人包括你在关键时候需要救起的他人,同样包括你自己。
退一步说,如果你自己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一个假躯壳,你又怎么可能真正救得起他人?如果你甚至都不能判断这个时代朝着哪个方向走,看到小区里有人装了个卫星天线便跑到公安局去报案,你又怎么能帮得了他人呢?
二、找到你的兴趣与使命
我是个幸运的人,很早就知道了自己兴趣和使命,只是由着自己的心性做些喜欢的事情,日子过得也简单。
我承认,我是个理想主义者,然而事实上,我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只不过我所尊重的现实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正如海明威说的,很多人花一辈子才明白的道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实在太少。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松软的泥土,这些不需要争取便可得到的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却在用一生的奋斗远离它们。
人类发展到今天,即使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也都已做到衣食无忧。然而,有几个人在按着自己的兴趣生活,几个人寻得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呢?“这样的生活是为什么?”我常常会想起卢安克有此一问。
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是我们一生的选择与期许。生由不得我们,父母因为一夜风流将我们带到世界上;死由不得我们,顽皮的死神总有一天会在不经意间将我们带走。生死之间,是我们近乎茫然的今生今世。如果在有生之年,永远不能够心有所想、身体力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人生无穷役,那真的是没有什么意义与指望了。
三、以独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人需要有独立的精神。如果你还不确定独立精神有多重要,就去网上找一段视频来看,看看当年中共九大是如何开会的。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
这不是说独立就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客观上说,也没有谁能够脱离群体生活。
2009年去台湾旅行,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慈济会的缘起有了些了解。据说,证严法师在年轻的时候,见着一个孕妇小产,跑到医院却因为交不起八千元的保证金而不得不抬回去。她为此十分忧伤,后来又有些机缘,让她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既然佛教说“人人都是观世音”,如果能团结一些有爱心的人一起来做事,那么每个人都是“千手观音”了。如果能集合众人的善心与力量,济贫救难不是难事。
这些话深深打动了我。多么遗憾啊!多年以来,我只顾写作,独自一人,却忽略了可以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牵手做事。常听别人说“以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业”,而我期望自己能够“以独立之心,做合群之事”。
四、保持一点抵抗的精神,守住自己的良心一厘米
人需要合群,否则社会无法运转,但是合群并不只是跟着群体走,无论什么时候,人都要保持一点抵抗的精神。这种抵抗的精神,可以让你不至于在茫茫人海中丢失自己,甚至与船同沉。
一个社会没有底线,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公民的抵抗精神的丧失。其实每个人都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的。对于体制内的人,中国的法律也特别设立了抵抗权。比如《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便明确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就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公务员的责任:一是提出“纠错”而没有被上级接受,公务员也应当立即执行;二是如果盲目唯上,执行了上级明显违法的决定或命令,公务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有人解释这条法律还有陷阱难以规避,但是,抵抗权这个概念在中国法律中确立起来,已经是一个进步。遗憾的是,中国的法律学者在这方面几乎没做什么有意义的推广。
这个时代需要进步,这是共识。在还没有取得进步之前,需要保留耻感和痛感。所以,每当我被删帖时,都会表示抗议。也许你改变不了什么,至少你可以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让我不能理解的倒是有些人,他们会出来说,“其实他们也不容易”。还有一些人,看到一条貌似政治不正确的帖子时会说,“肯定要被删了”。
林语堂说得对,“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有些人发言,另一帮人会说,你这话没有“理性,建设性”,可是发言是他的权利啊。为什么要完成你预设的目的?为什么要让发言者成为你心目中的谏臣?
抵抗精神,不只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在日常生活中。而且,抵抗精神也不只有面向国家的公民不服从,还应该有面向社会、面向人群的个体不服从。面对国家施与人民的不公,你可以像雪莱、梭罗、托尔斯泰、甘地、艾莉斯·保尔、穆思特、马丁·路德·金一样反抗,但这些先贤的抵抗并不止于不道义的权力,还包括他们不能接受的文化、时兴的观念。一方面要引领时代,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也要和时代保持一点距离,所以梭罗去了瓦尔登湖边。
五、心有所想,身体力行
我向来认为,中国人从不缺少扶危济困、改造社会的热忱。我也知道自己平素是如何懈怠,一事无成。日复一日,漫不经心,忙于种种芜杂之事,而我们最想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时候都停留于美好愿望,或未得机缘,或缺少行动,终不能像证严法师一样,做到“有愿、立志、力行(努力行动)”。
好在我有所醒悟,知道自己点滴做事的意义。人人多流一滴汗,社会少见一滴血。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那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也改变不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我说,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是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你不能决定中国有没有华盛顿,但你能决定自己是否成为那个为华盛顿鼓掌的人。
六、悲观是卧底,不要活在恐惧里
我承认,恐惧乃人之常情,人不能没有恐惧和敬畏之心,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说也要依靠人内在的恐惧得以正常运转。否则,人会无法无天。
但是,有美好理想的人不能终日生活在恐惧的怀抱里。“出师未捷身先死”是悲剧,更大的悲剧是很多人还没出师,便被自己吓死了。恐惧应该是用来增进我们的理性,而不是消灭我们的理性。
不要用过去毁坏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也不要用归纳来全盘指导我们的生活。归纳不是科学,它只有心理基础,而没有逻辑基础。不要相信“历史告诉我们”那样的鬼话。罗素说过,一只每天被主人照常喂养的鸡,怎么也归纳不出自己终有一天会被主人拧断脖子。
反过来说,即使你每天的努力都没有让你自由,你也是归纳不出你将永远不自由的结论的。没有你在,这个世界都会变化,何况有你?
我说悲观是卧底,是因为悲观会里应外合摧毁我们的斗志。以我有限的观察,许多人有理想却一无所成,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处世悲观,过度强调环境的负面因素,然后用这种负面因素指导自己的生活。别人限制你一次,你限制自己一生。这种过度的自我审查与其说是慎思慎行,不如说是自我毁灭。
七、相信时间
人是时间单位。许多人不自由,是因为失去了时间维度,而只在空间的牢笼挣扎。
因为相信时间,你知道一辈子什么最重要,也知道从容做事情。
八、相信大势
我说过,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对囚犯如此,对狱卒也当如此。柏林墙从砌砖的第一天起,就有守卫者逃向了西柏林,说明柏林墙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坍塌。
今天的中国,正在回到常识,回到人的意义本身。人人都想有美好生活,所以更要相信人心大势,相信良知美善,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自由的天性将会让这个社会朝着开阔的地方走。
九、保持一颗慈悲而宽恕的心
梁漱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梁培宽,一个梁培恕。“宽恕”暗含,足见梁漱溟之用心良苦。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很少能见到有关“宽恕”的文化。打开电视,调到电视剧频道,用不了五分钟你就会听到“我要报仇”。真正想改变社会的人,他们的心目中没有敌人,只有努力想救济的人。
人人都有权利拥有美好生活。中国最不缺的是极端的力量,最缺的是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悲悯的力量。
十、相信因果律,相信你的努力终有报偿
我们常常被告知世界有多少规律,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甚至还有历史规律。有些被证实了,有些需要改进,有些被证伪。
我不知道世界究竟有多少规律,以及它们的前景如何,但我始终相信一条规律,那就是因果律。如果你懂得因果律,就会知道中国走到今天,或好或坏,是各种原因共同推进的结果。果很简单,是福是祸,常常一眼即可洞穿,而因却是千条万缕,没有谁能说得完整。背后的逻辑却很清楚,今有恶果,是昨有恶因。今日种下善因,明天会有善果。这也是为什么佛经里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平常人只害怕灾难的来临,有担当的慈悲的人想得更多的是灾难将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继而努力防范。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我想无论是对于社会的进步,还是个人的发展,这一切都需要个人的努力,个人的见识,需要人心的决断。
如果你天天浇水、施肥,却看不见庄稼长出来,先不要怨天尤人,先停下来想一想你是不是忘记将种子埋进泥里。如果该做的你都做了,我相信只要时令到了,一切努力终有报偿。
本文摘选自《这个社会会好吗》
作者:熊培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