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啰嗦和简洁晦涩之间,正是信息效率最高之处。
今天谈冗余度的概念,让我想到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我们熟悉的概念——『学习区』。人们对外部的认识可以画出一个个同心圆,越往外越生疏、越往内则熟悉。最靠近我们的一圈是舒适区,往外一层是学习区,再往外就是恐慌区。舒适区称不上学习,过于熟悉、毫无新意的素材让人哈欠连连;恐慌区也不适合成长,天书一般、宛如溺水的知识量教人无法吸收。而有点熟悉加上意外,就是令人喜爱的学习区。

信息的效率也该找到平衡。过于冗余则浪费存储和运输,过度简洁则容易丢失信息。因此,站在接受信息来讲,怎么写文章才能让大家接受的效率最高呢?那就首先要看『受众』。受众的教育背景、时空环境,都会影响接收程度,你不能奢望对着普罗大众谈核分裂的反应式,也无法期待只懂法文的人会对中文笑话有共鸣。
最重要的就是受众,瞄准你要传递信息的对象,剩下才是冗余和简洁的平衡艺术。
我们如何利用好关键信息呢?
比如,吴老师说小说中冗余的信息很多,我很赞同,我会通过组织关键信息,来检验自己是否准确的提炼了某段知识。
以《明朝那些事儿》来说,我会将十几个关键人物的名字写下来,然后简单回忆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朱元璋(放牛,和尚,造反,皇帝,杀功臣,传承孙子)
朱棣(燕王守北,造反,皇帝,诛十族,迁都,永乐大典)
朱瞻基(仁宣之治)... ...
如果我省略所有的对话、描写,只剩下如此“干货”,那么我想这种小说是不会有人买的,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最后在我心理还原出来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一系列动宾短语。
回归到学习习惯,我认为我们要掌握一种能力,就是压缩有用的、冗余的知识,并储备在我们的脑子里。
接下来你需要时常的把知识取出来,换一种自己的视角,解读给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