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总是感觉一味一味写白遍的本草构成,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写得煎熬,看官也没多大兴趣。可经过写山药、百合,我忽然找到个自得其乐的法子,就是以药寄情。因此我会一如既往将天马行空、明枪暗箭的行文风格进行下去。
金银花,又叫银花、双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以不同的部位入药的。宋代以前只用茎、叶,以花入药始于宋代,贵花而贱藤始自清代,民国时期才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做出优劣之分。
金银花最早的药用名称叫忍冬,宋以前无金银花之名,连使用部位都只是茎和叶。“金银花”之名,首见于宋代《苏沈良方》,这可能是“金银花”之名的最早出处。清代以前的本草书籍大都记载金银花的花、藤、叶均可入药,而功效却大致雷同。现在干脆只用花蕾或初开的花了。
我猜,这个用药部位的演变,也许更多是商业考量,毕竟花蕾看起来矜贵,毕竟物以稀为贵。颇有典型意味的类似演变还有胎菊,我一位咖姓朋友,也许会看到这篇文章,他常常说,胎菊是发育不良的菊花,改头换面就卖出高价。我很赞同。而忍冬这个演变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白遍”成本的提高。
另一个忍冬变金银花的堕落因素是药性。
但凡我研究一味本草,喜欢从《神农本草经》的最初定义去理解,可惜忍冬属于《本经》的佚药,所以这里摘录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忍冬,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月采,阴干。”且陶弘景还特别指出:“惟取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
时至今日,《药典》给出的金银花性味归经已经是大相径庭。
金
银
花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金银花怎么会从上古的温性,变成了寒性呢?
这是后世医家不懈的求知欲造成的。他们看到金银花的所有功效都指向清热解毒,就自然而然认为古人错了,那一定是一种寒性的药物,因为“疗热以寒药”嘛。唯有性寒才解释得通。
然而,解热毒只有寒药一种方法吗?
答案在“补虚疗风”四个字。结合后世医家所有归经的最大公约数,金银花入肺经,补了肺虚,肺主皮毛,皮毛可以正常开合,热风不就很容易驱赶出去,而且,观其主治,也确实以表证居多,至于肠痈和血痢,用肺与大肠相表里也很容易解释得通。
所以中医认为金银花具有美容功效,就不难理解了。肺强,皮肤就健康,肺能正常宣发各种虚邪,皮肤就有光泽。
有时候,格物致知是一种不正之风。因为几乎没有物可以格到底,硬格,就会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伪知识。
我最近常举的例子是:中医的逻辑,肝主眼,羊肝可以补肝,所以羊肝对眼睛有好处;现代医学的逻辑,羊肝含有维他命A,维他命A又称视黄醇或抗干眼病因子,所以羊肝对眼睛有好处。现代人认为后者很科学,更有逻辑,可你看懂什么了?(不要试着回答,我后面还暗藏了一百多个追问)
胡适把格物致知理解为科学的研究事物的方法,深以为然,但中医从来就不科学,用科研手段深入中医药,就会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终极结论,本就少得可怜的中医药研究经费,都流向了中药有效成分、远红外探测穴位这些傻傻的课题上。
要我看,还不如像文末福利那样把《伤寒论》等中医巨著变成问诊小程序,实在比那些宏大而无用的研究要有实际意义的多。老年人也不必反复上权健之类的当。可惜的是,一个权健倒下去,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权健站起来。
文末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