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齐德恒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9月27日,晴,周四
按:在老南阳城里来来往往,多了就会遇到一些人。只用一个招呼,就会开启讲老南阳的一堆事。也有可能你穿越一个又一个路口,未见一个能给讲述的人,除了那些曾经讲述的人,已不在陌生,熟人是这个社会信任的重要考量。一次次次从民权街过,那个叫郾城府街,必然有着不一样的烟火。这里向来以民居为主,不曾改变。
这里面有那时最大的酱菜园,房屋内墙已经坍塌,黄沙土胚倒了一地,虽风吹雨淋,但依然一块块仰卧在那里,我曾捡了三块放在车子篓里拿回来放在窗台上。我再次去东马道的路上,毫无意愿的走进这条街,两边垂下的吊兰、仙人掌,还有天主教堂。路牌让这个城里的人,找到了方位,找到了今昔对比的空间,也许没有对比也就没有伤害。
执念一事,从来没有过不去的坎。你是老南阳吗?一句话,他说是呀,有什么事吗。这个温情的城市,一句话就可以打开老南阳的风情画卷和故事密码,知道的,不知道的,总会越积越多,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沙成塔。所以就在这个下着满满细雨的下午,坐在这个民权街的一个别致中式大门口,几个老南阳拍着话,说着家长里短。屋内放着沙发、闹钟、电视,看似简约的屋内,细节恰到好处。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

1
我是民权街老户,1933年人。我的父亲齐文礼是个老木匠,就在民权街那边开个木匠铺,干木工活,做家具,也没有字号,属于小手工业。记不得哪一年结婚了,反正结婚后实行婚姻法。
这条街房子多变成楼房了,街还是那么宽,明清街也是那么宽。这条街原来叫郾城府,郾城王在北面,也不知道什么朝代。
我打过城墙寨墙。你知道怎么打的,就是用外面城河挖土打城墙。城墙管拉牛车。垒城墙的时候,人多里很,挨家挨户,今天轮你,明天轮我。垒城墙寨墙都是用杉木杆,捋到边上,用凹用麦秸拧成的绳,绊住杉木杆,来回翻。城墙外面敷砖,寨墙没有的。上土就用两个杉木杆绑个梯子,转到上面,土用箩头一筐一筐交替往上爬提。
2
解放前,中日战争时候扒城墙是为了人能遇到空袭能跑出去。1946年到1947年扩街也是个别扩,主要是解放路、民主街、联合街、新华路。
天主教堂,日本飞机不炸,就炸外面的。靳岗过去是明特务,里面完全是搞特务工作的,以传教名义进入南阳。外面炸里很,五道庙炸弹成瓦砾堆了,都没有房子了。日本飞机是想来就来,正睡瞌睡里。警报拉响了,一天都不敢回来住。两次经老日跑到紫山。那时候都害怕揩住。家里还要啥?要命。
南阳城转一圈就九里十三步。过去人们买下土地盖房子。南城门在南关卖牛肉汤的地方就是城门。东城门在菜市街以里桥里面。北城门在工农路桥里面。西城门在金汉丰东边。另外府衙底下还有个经武门。
那时候解放路最热闹繁华。北关玄妙观,全国四大名观之一。王凌云在的时候,好号房子。就是腾几间房子住。有马的话,还要草料。那时候包括人民路以西都是菜地。
3
城里两个小学,公安中心小学、中山中心小学。我在中山中心小学上学。中山中心小学校长叫王续焕。那时候小学简单,开课就是,来来来,来排队,来来来,来上学。课文简单。初中在南都中学,就是在新华宾馆过去的城隍庙里面。
再往北一点,就是现在新华办事处那一片儿,叫大仓夹道。有个粮仓,东面一排,西边一排。墙厚里很,那属于散仓,就不是一麻袋一麻袋捋的,是散着放的,一直能装到梁上。
我们门口往北一点路西的那两排瓦房现在是公房,你看都快塌了。过去是陈家的家业世荣号酱菜园,陈军世是他娃。后来的娃娃们把他典给南阳县县长赵志亭了。旧社会十二点以前一个价,十二点以后一个价。因为赵志亭占住了,后来被镇压了,那房产后来就归公了。
解放南阳城的时候没有打仗,王凌云部队放弃了。学生们都是跟着学校南迁上学,学生们排着队在路上走,老师在后面跟着。我跟着就跑到襄阳广德寺、泥醉洼。我当是没有钱了,问我舅要钱,我舅说樊城解放了。我就跟上回南阳了。后来南阳那一批学生,都参军跟着往南,还有一个后来成为诗人痖弦,不也是说着保护解放路,保护府衙吗?刚解放的时候,什么证明也不要,可以自由迁徙,后来才有各种证明。
4
回来以后就出力,刚开始当小工,和泥。钱难挣,屎难吃。当一天小工四毛八分钱,还找不来活。那时候看戏,没钱都都看攚戏,快演完了,人们都不管了,就剩一出戏了。后来去搬运公司,就在解放路北头。谁有东西给谁拉。后来到南阳市车队干木工,后来又到运输公司搞修理。
现在的滨河路原来都在河道里面,包括解放广场都是后来垫起来的。河面宽,没有鸭河口水库前,一涨水,往城河里面倒流。有一年就倒灌过来了。
现在有的街道还有点味道,这是政府的事,别的地方老城都不改造,叫保护利用。有的从外地,甚至是老家南阳的,回来都找不到地方了。有的地方老城都不动,来个新旧对比,你说一干二净,一个人样子,千篇一律,有啥意思?
5
掏心窝子说,现在安居乐业。那时候拉警报、跑警报,年成,搞的人们剔骨乱叫。不过那个时候也没钱,但是人熟啊。人是秀群才能熟,一群人总比一个人有能耐吧。撂垚、推铁圈、蹦方、打樵,一群小伙伴,结着伙玩。
要叫我说 ,劳动最锻炼身体。下力最多,姊妹几个数我出力最大。十二三岁就扛粮食往南关,跟招待所送面。生活迫使你,你不干不行。现在让你扛个一百斤看看。后来难的时候,上邮电局里挑邮政。上外县都是车子驮。天不好的情况下,担住往县里面,一个包六十斤,我都是挑一个半包九十斤。邓县、新野、唐河都去过。
我这一辈子老老实实,认真负责,不害人。这么多运动,咱都不参加。我就记得毛主席说,不好好学习就犯错误。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那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领会文件,对的做,不对的可以不做。忠诚老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能胡来。
6
南阳最好。我到柴达木盆地石油局不到两年,感到哪都不如咱南阳好,气候好,水源好,不然的话,南水北调会调咱的水?这两年文化也发展的快。
城里就这么大,坑是用水改变了,没什么用处。那当时扒经武门也是跑警报跑不及。有时候城市发展到一定成都了,都是有事后有用淘汰,后来觉得还有用,就收拾起来再用。
人和城市一样,吃一堑长一智。人慢慢都教能了,原来是河两岸挖个洞钻进去。后来人们就能了,跑到麦地里,挖个凹,上面棚个棍放个麻袋,蹲在路边里面。呵呵,人都是想门保护自身。城市也是这样。
【后记】这个沉稳的老人和这个家庭的布局、街道的气质很吻合。这个大门和市内设计包括楼梯显然是都是精心设计锻造的,一丝不挂,精益求精。钢管扶手批灰喷漆,用装实沙子烤煤炉办法自然弯曲,几十年不变。对面的天主教堂依然灿烂,尽管他的大门扒了,换成铁大门可以停汽车,穿行在期间的人们悠然自得,相互熟悉,小城故事就此流过。
人和城市一样。这是一个新的论断,带有一股鲜活气息,不呆板,而切有人情味。就像我在东城河岸边卖书摊边,问老南阳,偶得的一本民间故事一样,充满泥土气息,又是时尚思辨,让人耳目一新。而站在东风医院的红砖堆上,肯定也有这个建筑的生命轮回。或者能从这个里得到一些启示,庙那么多,坑那么多,老房子那么多,留下了的都是最有生命力的。
变是常态,岁月不居。再蹉跎,也不过尔尔。只要这个城市记忆里的每个人,能够有一个形还在,有一个念想还在,就会让过去和未来在现实发生聚变。再伟大的城池,起伏跌宕中,四季变换中,总能有一丝淡淡的乡愁属于你,就像早晨和吕老师郭老师一起讨论丰山的清冷渊一样。一个时间有一个时间的美景,一个事情有一个事情的风华。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的一部分,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