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崔书珍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0月19日,阴,周五
按:曙光社区,梅溪河穿流而过,这里原是西关菜园地。但现在已是市委政府所在地,沿河两岸的居民区随着梅溪河治理步道的修改,把临河而居的居民点和单位楼院穿起来了,像一条丝带。我曾无数次从这里走过,但并没有关心这个地方过去的样子是什么样,反而因为社会工作我才仔细的去抽丝剥茧,发现这里的一丝脉络。见过两次,又找两次,终于在一个通往梅溪河畔鬼柳树的三尺夹道里。
敲门,只见一个老人在蹲在院子里修东西。屋里传出佛音,一尊观音菩萨的红灯看起来有点佛系。崔阿姨摆手说她的小孙子刚睡下了。只好到曙光社区的大厅里,社区黄书记几个人还在忙着手头的工作。我们坐在心愿墙前,聊起老南阳的往事来,说不完的话题,喷薄而出,好多年没有人提起来的故事,历历在目,就像放电影一样。也许就是这样,当我们老了也不过是如此。
夜晚的风烈了一些,赶到岗东村的时候,已是快八点半了。那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勾老师正在院里转圈。寒暄之后,他问问我到底要讲什么,我笑着说,你最想讲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好。就像开头说的来来来,我们来上学,去去去,我们去游戏,一样简单自然。而说到黄香是个好孩子,则浮现的是一个叫黄香的孩子蹲着给母亲洗脚,睡在被窝跟母亲暖被窝的情景。我们也聊起了昨天的探访。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崔书珍

1
我叫崔书珍,我是1942年生的,户口写错字写成1945年生的,我的大兄弟是1945年生的。就住在小西关五小西边路南。我的父亲叫崔传军,会卷烟,开个卷烟厂卷烟,已经不在十几年了。
我记事起,西边有个邻居挨住天主教小教堂,有几个信徒,但做礼拜都存在城里天主教堂,那个时候很大,医院都有。东边有个姓米的,我们都叫她米税十,我们叫米大姑。当时社区都叫委员会。
刚解放的时候,小孩成群结队,也不知道什么叫解放军。当时没有打仗,也没有啥响的。但我看到解放军就十几个,一起在路边过。因为有闲房子,天黑了就在我们家住。大人不让我们去。人家拿着军号,拴着红菱子。我们一靠近,大人都说别影响人家。
2
五小再往东有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个茶馆卖水的,就是个茶馆也没有字号。喝茶都是提一个茶壶去倒。烧茶的水都是从白河里拉里水。现在的滨河路就是白河,滨河路就在河里边。现在白河往南滚了。当时,人烟也少,白河南都是树林,葛花树、洋槐树多。小时候都是到白河南,上葛花树,拾柴火烧锅。
白河上还没有桥,那个时候上对岸就是坐船,也不要钱。后来把船连在一起成为浮桥,走在上面过去,再后来就是个漫水桥,最后才是淯阳桥,不过现在也封住了。白河南就没有几户人家,踩在沙滩上走多远才能走到王营。过了白河,都是大沙滩,一望无际。
我上小学就在五小上学,后来上中学,在和平街和平中学,就在府衙那边。上中学光下乡,光干活,干活还要自己拿粮食,拿粮食都要粮票,那时候粮食定量供应,有粮本才能吃到饭。大集体的时候,干劲也足,推水浇地,摘豆角。黑了,还干能瞅见的活,摘番茄,浇水一个人在菜地改水,又一个人在菜地浇水,用水车推着轱辘转圈浇水。每天干活收获的蔬菜交到菜组卖。
3
1963年、1964年城里菜地让占住了。就去钓鱼台那个地方开荒种菜,把种粮食的地改成种蔬菜。起五更摸黑,成群结队的往那边走。那时候都是两条腿跑着过去,路上基本也没有车。等菜出来了再收,黄瓜、豆角、茄子都种。那时候蔬菜也不让私人卖,交到菜组再往城里卖。
记事起,南阳的文化生活可丰富了,过年过节都组织宣传队,就跟着跑着,单位根据形势做不同的宣传发动。一说征兵,划旱船,扭秧歌,都是宣传队,真的很热闹,也接地气。
当时南阳市最热闹的是解放路,其他地方都是黑灯瞎火的。当时解放路有路灯。解放路尽往北去东门十字街,那时候南阳市就这一个电影院,都在那里看电影。文革快结束了,要求蔬菜队也下乡,就下到卧龙岗乡潘庄,下去没多长时间就回来了。
4
我们是1969年结婚的,当时提倡晚婚,我结婚时都28岁了。那个时候结婚简单的,一起吃个饭就算结婚了,领个跟稿纸一样大的结婚证。跟着老伴到洪湖农场。1970年左右两个小孩先后在农村出生快该上学了。1979年又回来了,把户口也迁回来了,带着两人娃,算是自动离职。我们一直没给人家联系,办退休的时候也不会说个啥,也没有办成退休,也没有退休金,在那里整整十年。
现在的曙光社区原来也是菜地,原来属于文化村,那个时候文化路还没有修。隔着河,官庄种粮食,我们这边种菜,也是插花着,这里一片蔬菜,那里一片粮食。文化路蔬菜队农业队,等我回来的时候都有人盖房子了。先是军分区先盖房子,与市政府对门。老军分区在南阳府衙院子里面,府衙走到那边下去就是城墙。过了城墙外是护城河,当时的河水可清了。
护城河往人民路那边脏里很,成天没人走,一走噗嗤灰,格格溜溜,高高低低。七几年还没那么宽,还是土路,不过平展些了,那边有个粮局。老南阳就那么大,一晌就转过来完了。南阳城不大,电影院再往北边都出城了,再往府衙这边也属于城外,往东菜市街就属于城外。东关轱辘沟,房子都在台子上,路精窄,轱辘沟往北走,新华路的北边就是汽车站。
5
记得最清的是吃食堂。1960年、1962年吃食堂吃不饱,成天队里开会,一上班就背毛主席语录。当时说是苏修逼债,还有就是自然灾害比较重,还有叫我们还他们东西,拿着放大镜瞅,还嫌这不好,那不好。说周总理要我们直起腰杆子,不让他们造谣,让大家坚持。那时候干活以前都要背毛主席语录,干着说,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喊着干着。
现在都在这里摆着。国家成天修路,盖房子,修梅溪河,还派人专门打扫卫生,社区都有人打扫,还打黑扫恶。咱曙光社区原来种过树,梅溪河,以前离府衙二里,叫二里沟,这两年才叫梅溪河。南阳那个时候野鸟多,乌鸦、喜鹊、麻雀多,大雁是按季节来。小燕子穿花衣是春上来,在各家各户都搭窝。后来不是除四害,大炼钢铁,树,鸟,小虫,老鼠,都少多了。
现在社区搞的好,成天都能参与社区活动,帮助打扫小巷和绿化带卫生。你们这个活动也挺好,很新鲜,跟老人聊天,忆今昔,好多事,多快啊。但是我还是在想:现在是吃饱穿暖了可是整天跟冰井一样冷冷清清,人们把自己盖个笼子,文化生活一点也不丰富,原来春节十五都是玩故事和表演,还有灯展,热闹非凡。还有就是南阳保护的不好,那时候水多清啊,现在都变臭了,原来有个大粪场,现在生活垃圾和粪便都冲跑了,原来还能返田利用,真正的生态环保。
【后记】散散淡淡,一次畅聊,能够印证一些判断,譬如老年人陪伴的需求、文化的需求、生态的需求仍然很多,社会融入更是如此。就像孙家楼的秋一样,风萧萧,柿子树哗哗,院里静悄悄。我在这里跟红凯哥说着话,甚至能听到一两声鸡叫或者狗叫声,议论着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还能扩展金木水火土的样子,以及这个略显没落老城的独特高度,以及马道上散落的一个个石条,在门口横平竖直的摆放着,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行为若果一个旧门板或者一对老圈椅都能有不一样的观感。
当我们老了,这是一个都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如何在丰富多彩的素材中萃取精华,找出共同记忆传递正能量。如何在老南阳城市记忆里发现闪光而暖心的路标,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何在照应现实中展望未来,去汲取历史和现实的滋养,老南阳走的步伐更稳健,我知道美好生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落实落小的彼岸。
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熟人社会的特性尤为显眼。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最为熟知,而真正的立足点在于南阳的共同记忆,甚至是关于城市,不是需要高大上的美化,而是需要真善美的追求,卓越,尽善尽美。谁也躲不过四季的乡野和城市记忆,只是我们各得其所的讲着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故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七色光。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的一部分,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