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觉得要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玩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活力,让孩子更愿意自己玩耍。
但是玩具多了,孩子并不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拿出来一个玩具,就把不玩的那一个放回去,始终保持正在玩的只是一件玩具,这样房间看起来就很整齐。事实上,孩子拿出来一个发现不好玩,就扔在了地上,然后又去拿别的。玩了一会,又丢在一边,换另外一个。
似乎一直都在往外拿,从来没有送回去的意识,房间的地面渐渐的就被玩具覆盖了,甚至还殃及家里的其他区域。
这个周末,小宝的房间玩具又堆满了。他的房间,我现在已经很少收拾了,每次都敦促他自己收拾,实在觉得太乱,就干脆陪他玩的时候,捎带着放回他的玩具箱。但是今天,我想暂时放一放,先这样吧。结果,意外的机会,房间就收拾干净了——
早晨小宝央求我跟他玩小火车的游戏,他的火车是培西,我的小火车是托马斯。培西挂着两节车厢,他一边用手推着培西,一边说“培西今天的任务是送乘客去多多岛参观。”我一边看着他玩,一边搭腔“今天乘客多不多啊?”
“只有一个乘客”。他答。
“怎么只有一个乘客呢?”
“其他乘客都在睡觉呢,还没起床呢。”他原来有自己构建的故事情节啊。
“那其他的乘客就只能等着下一班车了。”我继续跟他逗乐。
他把培西开到墙角,“妈妈,培西工作完了,回到提茅斯机房了,该你的托马斯去工作了。”并且提醒我托马斯也需要我用手推着才能走。
我就学着他的样子,推着托马斯往前走,心里突然灵机一动,“托马斯今天的任务是打扫多多岛,让多多岛看上去又整洁又漂亮。”
然后我就假装托马斯开始工作了。先收拾地上的磁力扣,“托马斯没有车厢,一次只能送一个磁力扣回去。”
我一边说,一边来来回回的推着托马斯送磁力扣。“今天的工作可太多了,我快要干不完了。”我假装着急的说。
“妈妈,别担心,托马斯的好朋友培西来帮忙了。”说着就开着培西快速的来到我身边,“培西有车厢,可以装好多。”说着,就把磁力扣装满了整整一车厢运回去了。
我继续一个一个的运送着地上散落的磁力扣,并且感谢他“谢谢你,培西,有你的帮忙,我轻松多了。”得到感谢的小宝,更加努力的帮助我一起收拾了。
收拾完了磁力扣,他又用他的车厢帮我一起收拾了弹球、卡片还有其他细碎的东西。
就这样,一个游戏的功夫,屋子焕然一些,整洁了,干净了。我一边感谢着小宝,一边推着托马斯往提茅斯机房开去。
末了还不忘感谢他一直的帮忙“非常感谢你,培西。要不是你,我就完成不了今天的工作了。我现在累坏了,要回提茅斯机房休息了。”小宝也推着培西一起回到了“提茅斯机房”,让两辆小火车一起休息了。
忘记了在哪本书里看到过“六岁之前的孩子是生活在童话世界的”。其实我更愿意说,六岁之前的孩子是生活在游戏世界里的。孩子天生是爱玩爱闹的,不愿意被约束,被命令,被指使。
尤其是三岁左右的孩子,他的自我意识正在爆棚式的形成,他开始尝试着控制周围的一切,不仅是他的玩具,还有父母,家里的其他物品,甚至外面的世界,他都想要自己说了算。
命令或者指使破坏了孩子自己的控制力,违背了他的自主性,但是他并不屈从。
如果听从父母对他来说是一种屈从,那么他仍然坚持发挥自己的力量,这种自我力量的表现就是不服从父母的指挥和要求。也就是父母眼中的“不听话”和“对抗”。
其实孩子并不懂得对抗,也不是故意要父母生气。他只是在一种完全自我的意识中表达自我的想法。
父母的要求造成了育儿过程中的挫折。
要求越多,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越多,感受到育儿过程中的抵触就越多,自己的挫败感和失落感越强,直到自己觉得崩溃、无法坚持和胜任母亲的角色。
每每脑洞大开,用游戏和小宝沟通的时候,无论是刷牙、洗脸,还是收拾房间,亦或是吃菜吃饭,他都很尽兴,并且主观上非常愉悦的参与。
其实孩子的情绪就是对我们育儿的一种检测,孩子开心,说明就对了,而不需要运用过多的育儿理念来衡量自己的合格与否。
坚持做自己,坚持做自己孩子的妈妈,坚持自己的标准,育儿就是自己的事,和专家无关,和他人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