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靠“力量”控制的组织中,从根本上就存在着“不合理”。
——班级的主权不属于教师而是属于学生们。
并且,班级规则必须根据学生们的协商制定。
——孩子们不是残忍,只是“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
倘若如此,大人们应该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如果不知道,就要教给他。
并且,在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性的语言。
——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一,称赞的要求。
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获得取得特权地位”。
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
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此一来,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
应该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
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而且还要关注其“兴趣”,并产生共鸣。
二,引起关注。
原理是要表现“与众不同”。
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即使通过被批评的形式也想自己的存在被认可并取得特别地位。
三,权利争斗。
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四,复仇。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前三点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是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
进入复仇阶段的孩子们并不选择正面作战。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自残行为或者自闭症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也是“复仇”的一环,他们是通过伤害自己或者贬损自己的价值来控诉“我变成这样都是你的错”。
五,证明无能。
无论做什么也得不到认可,就会不再做任何努力。
五个阶段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