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前后,(其实是自女性的更年期后),亚健康的小毛小病便会接踵而来,有时真正是按下葫芦瓢起来,2018年的上半年是这样,2019年的开年之初,又是如此,无赖的病魔,还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了。
前几天与老公回了一趟老家,老家的冷,之前真没有引起重视。一直居住在有暖气的房间里,室温二十三、四度,最多做一件薄薄的棉毛衫,偶尔出门,把羽绒服一套,省事又暖和。因为总不会在室外呆很久,便认为一件羽绒服,足可以抵挡一切的风寒。
回到农村,看到老家的亲戚们,小棉袄套着大棉袄,大棉袄外面再罩上羽绒服,从里到外,层层叠叠,实实在在,才知道我们先前的经验竟是无知。再加上我们要参与处理小青弟的后事,多是站在室外,一呆就是大半天,如此一来,全身不冻透才怪呢!
最邪乎的是第二天下午扶灵柩下地,本来按风俗我们做哥嫂的不用参加,但总想表达下心意,便执意跟了过去。来到空旷的田野里才突然发现,原来城市里盼望等待了一冬天,却始终不见的西北风,都刮到这里了。多年没领略到这种剌骨的寒风了,吹在脸上,一阵阵生疼的感觉。
我的后背到腰部多有顽疾,不能直吹,便愚蠢地认为,正面的脸部不怕,最多是被吹得皮肤粗糙一点,也比犯了腰疾要好些。两害相权取其轻,以为自己很聪明。
六十岁后,学着做自己最好的医生/日更66天回来没两天,受冻后的后遗症显现了出来。先是腹胀,食欲减退,开始的两天还没有特别的感觉,但连续几天吃不下饭,人是铁饭是钢的真理就得到了体验。再后来,并发症四起,头晕,呕吐,四肢无力。
这还罢了,我自以为重点保护的腰部,背部,最终还是提出了抗议,有着三十年历史的资深老腰病终于复发,只得平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
这就形成了矛盾。腹胀恶心的症状,除在饮食上注意外,还需要适当地运动,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循环,而腰疾却是要固定在床,减少活动,(关键也不能活动)。怎么办,还是那个原则,两害相权取其轻,先保老腰,能行动了,再做适当运动。
虽然对这些老毛病,我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应对经验,但在一边自我调适,一边等待好转的过程中,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心情和做事,这是比较讨厌的。
经过几天的服药、艾炙和穴位按摩,两种病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六十岁后,学着做自己最好的医生/日更66天常言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钱多钱少对我们这代人,已经没多大意义,但有啥别有病,真得很重要。
生病痛苦,看病也痛苦。生病有时候做不了主,看病虽然多半也做不了主,却有相对的主动权,对自己的病症了解得多一点,细一点,有一套自救的方法和措施,便可以减少一些看病的痛苦。比如说,日常生活中,根据自己的体质调适预防,时刻提醒自己,坚持服老又不服老的辨证法,尽量把各种病害扼杀在萌芽之中,即便是间接的减少了看病的痛苦。
有了病,需要看医生,当然也不能拖延或掉以轻心。该看的病,一定得看,而且是越快越好。但如果象最近折磨着我的这类老毛病,去看医生,还真没什么好办法,基本属于白赚折腾。所以在这些老毛病面前,还是学着做自己最好的医生,是为上策。
即使是去医院就诊,也有很多的学问和窍门,首先,平时先在网上做一做功课,了解自己需要就诊的医生和医院的情况,熟悉网上预约挂号程序和新的就诊方式,既能节省时间,又减缓了因长时间在人满为患的门诊前等待,而产生的焦虑心情,不失为一个健康的就诊方式。
对许多亚健康的疾病,往往看医生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一是一般来说,医生对你的身体情况,一定不如你自己了解得多,在短短几分钟的就诊时间里,也只能了解个大概。二是目前国内没有全科医生,基本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的症状,你甚至都弄不清去挂哪个科的号?三是亚健康的疾病,既便再对症的药物和治疗,也难以药到病除。
最近看到一篇名为«看中医还是看西医»的文章,把常见的病症分名别类,根据病情和治疗效果的不同,一一列出哪种适合看中医?哪种适合看西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所以说了解自己的体质,了解自己的毛毛病病,了解治疗这些毛病的各种方法,做自己最好的医生,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