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描述有点抽象。
你可以直接写:他愣愣地待在站台上,像一根燃烧到一半的炭火,那些过去的记忆,变成灰白,蒙在炭火上,让火光变得暗淡和守旧。列车轧着落日余晖的黑红,带着她的橘黄轰隆而去。留下两道白亮亮的铁轨,冰刀一样,扎着他的心。
写颜色,不要只写“赤橙黄绿青蓝紫”,而是写某种渐变,那种岁月流逝后脏兮兮的颜色。
@珍妮:勒个勒个,那种特别白的那种光要怎么形容啊
可以随便形容。直到你感觉准确为止。
比如,雪白,冰白,银白,铁白。
@夏木遇见何夕
总体上这个片段对色彩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水平的。不过呢,问题也有。
先说一些跟颜色无关的问题。
殷霞喜欢梅花,但是对梅花的描写,显然不如对那只喜鹊的描写细致。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她到底是喜欢梅花,还是喜欢这个百褶裙呢?因为后面还写了葱白花边。
显然作者想说的是喜欢百褶裙。
再看第二段
视角转换,变成了女儿瑶瑶的。
我们不禁要问,为啥转换?不是应该顺着殷霞对百褶裙的感情写下去吗?
这时候,可能有小伙伴说,这里采用侧面描写来烘托母亲殷霞对百褶裙的爱,以及在上面寄托的情感。
一整段,基本都是。
竟然是侧面描写,是不是不应该太过细致地写瑶瑶。而且瑶瑶本身也不重要,只是一种“反应”,简单写上一两句就可以。
因此,同理,这里也犯了跟上面那只喜鹊的错误,抢镜了。
我们再来看第三段。
似乎告诉我们,妈妈回想起过去,想到结婚那天穿的这件衣服。脸上的红晕。
但这个红晕,很简单,没必要细腻地描写瑶瑶的反映来展示。
所以,瑶瑶的描写过重了。
那么,问题来了:瑶瑶在这里有必要存在吗?
确实瑶瑶应不应存在,主要看作者是像写什么。如果是写:妈妈拿出自己的结婚礼服,给女儿做参考,那可以存在。
但是,如果是写一个女人在有了女儿之后,多过去的怀念,我感觉独处的状态更合适。
那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主要是这个片段的颜色描写,没有给我们暗示,殷霞的“状态”到底是给女儿作参考,还是独处。
大家看金锁记,就像咸蛋兄分析的,七巧的开场是艳丽的,时髦的,因为只有艳丽才能驱散她内心的自卑和暗淡。而随着小说的推进,她的颜色逐渐暗淡了。
那我们怎么知道七巧是艳丽的呢,怎么感受出她的状态呢。通过一些背景的介绍。
所以,这篇片段暗示不足。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作者的写法。
主要看这两句
乍一看没啥问题。
但我感觉这就是无法让我们进入状态和画面感 的原因。
“有”是一种死寂的存在。不存在画面,也无所谓状态,这就导致了我们陷入静态描写。
比如:桌面有一瓶水,水是青色的
这样的描写是静态的。
我们看张爱玲的写法,更像是写动态的,或者以动态居多。
这样还是静态吗
是的。
在有动作的人身上,就活了
风吹起蓝色半透明的窗帘
这样也动起来了
我们可以这样改,把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句融合起来:殷霞“噗”一下,把那件大红色的百褶裙平铺在沙发上,压箱底残留的暗霉色,立马就被阳光驱散,红光渐渐晕染,房间和她瞬间活了过来。
好了。今晚的小课堂到此结束。
我设想瑶瑶是殷霞生命和情感的传承,所以给瑶瑶的笔墨多
如果是这样,那你应该瑶瑶为主角。
比如:瑶瑶一来到客厅,就被红光闪闪的百褶裙吸引。它平铺在沙发上,就像一个慵懒妩媚的女人侧躺着,流光泻地的红,映照着她葱白色的脸,映出了她眼里那团熠熠生辉的火。这团火仿佛从二十几年前的月光走来,带着红烛银帐的娇羞,一路奔涌,最后在她眼前,以后会在她身上随着婀娜的身材熨帖着。
大概如此吧,我只是举个例子,随便写写。
老师,怎么把静止的裙子上的绣花写得有动感
拟人化了
比如:瑶瑶换上百褶裙,走在红毯上,裙上的梅花也跟着一动一动的,仿佛同时绽放。
小说嘛,肯定写人。张爱玲对颜色的运用为什么那么摇曳,很多都是跟动作融合在一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