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周的公开课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三周以来,不管是讲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大家肯定都各有所获。我们先来大致回顾一下:
第一节课是田老师执教的古诗词课《清平乐·村居》。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田老师的这节课,却为本学期的公开课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别的不说,就单说整节课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上——有课文的朗读视频,有对照诗词内容的图片,有《清平乐·村居》的歌曲演唱,还有田老师自己动手画的简笔画……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田老师在课前是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一位从教20多年的教学前辈,还保持着这样一份初心,是很多年轻老师所要学习的。当然,成功也总是更加青睐有准备的人,田老师这节课亮点颇多,上的非常成功。
接下来,李老师、胡老师、张老师也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她们的课,我简单总结为:淳朴,自然,原生态。
再往后,就是几位年轻老师了。他们的课,虽说相对青涩,但是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李莎莎老师在讲授《“贝”的故事》一课时,通过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非常直观的感知到“贝”字的演变过程,虽说只有短短几十秒,但因为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收效甚好。
再比如,寇放老师在讲授《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不忘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品德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教育。王媛媛老师执教《树和喜鹊》一课时,除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外,还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遣词造句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很科学,结构也非常严谨。
当然,本次公开课活动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中低年级,大多数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甚至是有些沉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很多老师都觉得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变得“成熟”了,课堂上不太好意思开口了。一开始我也比较同意这种说法,觉得确实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但是随后听了一节高年级的音乐课,同样的一群孩子,和他们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截然不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们之所以不愿意说,是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点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花更多心思去研究学生呢?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我之前有过几年教低年级的经历,我发现小朋友们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放低身段,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目光去看待问题,用儿童化的语言去和他们交流。就像之前在一年级听的那节音乐课,周楚楚老师的表现,就很值得所有低年级的老师学习。
2.部分老师备课时还是注重教法的设计,忽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课堂上对学生不够放手,自己讲太多,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和展示的时间太少。不放手,我们就永远触摸不到孩子那灵动的思维;不放手,我们也将失去亲眼见证孩子们变独立、变强大的机会。
3.教师的教学语言还有待提高。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方面的问题是老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简练,重复性的话语太多,还有就是过渡语、结语的设计不太连贯,有些环节过渡的生硬,不自然。另外,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不到位,比如说,对于课堂上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是出现的错误答案,教师不能及时做出有针对性地引导,往往是一笔带过或是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就算了,这种情况在几节低年级课堂上偶有发生。对学生的精彩回答,鼓励性语言运用较少,形式也比较单一,没有发挥出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和提高作用。我想,这也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慢慢地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关于公开课,我想再多说几句,就是我们一定要摆正常规课和公开课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公开课和常规课之间应该划等号,我们应该用公开课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备好平时的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只有把常规课当公开课,才能把公开课当常规课,我们的课才会越上越自然,越上越得心应手。
最后,关于教研活动,我知道有些老师是不太理解,甚至是有些排斥的,总觉得占用了不少时间,但是又于自己的教学无益。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首先,在思想上,自己没有把教研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只是把它当作了负担,而忽视了它对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其次,在行动上,很多老师也明白教研活动的诸多好处,但是一想到可能需要做很多具体的工作,就“望而生畏”,不敢有所行动了。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只要有教学,就会有问题,只要有问题,就需要进行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所以,既然无法逃避,就让我们坦然面对!
接下来,我们要共同面对的,就是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让教研真正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最后,为了学校的发展,更为了我们自己的成长,真诚的邀请各位老师为我们的教研活动献言献策。
学校公开课活动小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