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永恒的知青岁月知青岁月知青故事会
岁月成诗五十载 惟忆陇州知青梦(二)

岁月成诗五十载 惟忆陇州知青梦(二)

作者: 一叶随风_c94d | 来源:发表于2018-04-07 14:57 被阅读38次

1968年11月 ,我们一行十位西安知青来到陕西省陇县的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插队。一晃五十年过去了 ,有些事忘了 ,有些却总也忘不了。

骡驹

我们的小山村出门就是山,路也是羊肠小道,曲曲弯弯,坑坑洼洼,最宽也就走个架子车,更别说马车汽车啦,交通极不便。山里人要运东西全靠牲口驮;上至交公粮、运化肥、水库工地送口粮,下至套犁耕地、冬季送粪、拉碾磨面,都离不开骡马驴这些大牲畜。因此山里人对牲口极富情感。

天天和骡马打交道,我们也分清了驴马骡,知道什么是驴骡马骡,什么是儿骡骒骡,知道马俊、驴犟、骡子憨。知道驴打滚是解乏、蹭痒、带洗澡。

时间一长,发现这些牲畜都远比人们想象的聪明的多。牲畜认路,不管多远的地方,只要走一趟,它们就记住了。山间小路一面是陡坡一面是悬崖,仅容一头骡子的宽度。人走时喜欢走内沿,觉得这样安全。骡子如不驮货喜走中间,若驮货它一定走外沿,因为它们知道;背上有驮筐或粮食桩子。牲畜对危险有特殊的感知能力,当前面路况不好时、它会立即停下来,非等到驮夫探明道路,牵引着才肯往前走。

队上有一头漂亮的小骡驹,是全队的宝贝。这是匹两岁口的马骡(就是公驴和母马交配的后代),而且是骒骡(母骡)。小骡驹长的高大挺拔,四肢修长,深灰色的皮毛永远亮闪闪的,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它完全继承了母亲的血统,长得特别象马,除了耳朵大些,颈上和尾巴的毛少些,猛一看真的会当成一匹俊马,但只要一开口叫就漏馅了,因为骡子永远不可能像一匹俊马那样嘶鸣。小骡驹享受特殊待遇,跟本不让它拉犁耕地,每次跟小骡驹一齐出门时,队长都要让带上专门配的料,并再三叮宁,如何饮水如何拌料,生怕小骡驹受一点委屈。当年几任队长的心愿就是把队里的路修一修,再打一挂大车,让小骡驹架辕,那时就能象川道里的富裕队一样有自己的马车了。

当年知青最爱干的活就是到公社粮站交公粮,早早起来,备好马鞍子,把粮食桩子一个个架上去,捆好就出发了。返程时最惬意,知青们都高高的骑在大牲口上,一路胡唱乱吼,好不开心。一开始女生有点怕,后来也都练出来了。对这一点社员们私下里总有非议,说知青不爱惜牲口;因为他们宁可自己走一路,也舍不得骑。 

一叶随风

2016.10.11

犁沟

北方山区地广人稀,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粗放经营,辛苦一年,勉强混个温饱。

我们所在的小山村人均二三十亩地,全是坡地,单产很低,有的一亩只打不到百斤粮食。

夏收完了就是夏种,要赶在秋雨前把秋粮全种上,犁地就是全队的头等大事。因为地多,队里的青壮劳力全部上马,一人一套犁耕地。

队里都是坡地,有的坡度还挺大,队长专门给知青交代;犁沟一定要顺着水平方向,千万不能竖着犁。等到收工的时候,我为了抄近道,赶着牛顺着斜坡直着就下来了,犁铧也未提起,一条竖直的犁沟就留下来了。当时我跟本没在意,很快就把这事忘了。

等到秋收时,正好在这块地上收玉米,只见好端端的一块地从上到下垂直出现一条一米多宽大沟,把块地分成两块。我一下子醒悟过来 ,这不就是我当初不经意留下的那条犁沟吗。只是短短的几个月,秋季雨水的冲刷就把一条小犁沟变成这样一道大水沟。

水土流失的后果触目惊心,其实,陕北的沟沟豁豁就是这样形成的。遗患黄土高原几百年的水土流失问题最终是靠退耕还林这个根本方略解决的,从我们的小山村就可以看出来,推行了二十年的退耕还林政策已大见成效,到处树木森森,绿草茵茵。眼下正在推行的扶贫移民,更是这一政策的延续和深化,绿水青山的国策已深入人心。

一叶随风

2017.8.25

满堂

满堂是队上社员根长的儿子 ,当年十七八岁,个子不高,胖嘟嘟的小圆脸,一副娃娃相。可他竟娶了媳妇,小媳妇叫爱爱,也只有十七八岁的样子。

爱爱个子也不高 ,皮肤白净,当时是刚过门,穿一件红棉袄,很惹人注目。她和女知青的关系好 ,爱往女知青的屋子里跑 ,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不久,人们发现爱爱变了;见人总低着头,罕言寡语,而且泪眼婆娑的,一副受气包样子。后来,村里就传出闲话;原来,她的公公,满堂的父亲——根长不是个好东西,经常欺负儿媳妇,就是通常说的“扒灰”。

不是东西的根长在我们队上可是个人物,此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极有主意,办事从不吃亏,队里的人对他都是敬而远之。在家里更是说一不二的主,对老伴儿子动仄训斥打骂。可怜的满堂只能维维诺诺,忍气吞声。

再次见到满堂是我2016年底回火石盘时,当时他正在放牛,我俩对视半天,终于同时认出对方。满堂的满脸沧桑,昭示着他的生活境况。

一叶随风

2017.8.21

莱杭鸡

下乡的第二年 ,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五只纯白色的莱杭鸡,一公四母。知青点的同学们宠爱有加,精心喂养,五只小鸡都活下来了,几个月后,居然开始下蛋了。攒了些鸡蛋后,拿去请老乡用当地的土鸡孵出小鸡,因为莱杭鸡不会抱窝,很快我们就有了一小群鸡。从此我们就有鸡蛋吃了,这对我们的餐桌是极大的改善。

莱杭鸡是六十年代从德国引入的优良产蛋鸡种,混身雪白,个头不大,最明显的特征是鸡冠较大而且歪向一边。它的的优势很快就表现出来了;本地的土鸡下上十几个蛋就要抱窝,而来杭鸡不这样,它几乎一天一个蛋,很少停歇。村里的大妈大婶们很快就发现了莱杭鸡的这个长处,纷纷拿土鸡蛋来换我们的莱杭鸡蛋。没多久,村里就出现了很多雪白的小莱杭鸡。

但是,这种血统高贵的洋鸡只适合养鸡场,在纯天然的散养环境下就敌不过当地的土鸡。雪白的小鸡长着长着就长出几根杂毛 ,那一定是土公鸡霸王硬上弓的结果,按老乡的话说是“串了种”。个头矮小的莱杭鸡在本地土鸡面前备受欺凌,更不用说在它们的天敌如黄鼠狼、老鹰面前更是豪无招架之力。有天收工时,远远地看到有只老鹰在村头麦场上盘旋,一会只见它箭一样俯冲下来,等到再飞起时,双爪上已擒了一只雪白的莱杭鸡。等到我们离开农村时 ,村里浑身雪白不带一根杂毛纯种的莱杭鸡已没几只了,它们可怜的遗传基因很快就被本地土鸡同化掉了。

一叶随风

2017.8.19

说“二”

二货、二毬、二杆子、二愣子都是陕西乡党形容那些办事毛糙、恣意妄为、行事不计后果的人的贬词。说你“二”意味着此人不可靠,最好离他远点。而我从小就有点向往成为一个“二货”,因为可以不守规矩,不拘礼数,天马行空,特立独行。慢慢的身上也有了一些“二气”,但“二”的不彻底,所以最终未成大器。作为一个半吊子“二货”这几十年的感触还是有好处,尤其在插队的日子里。首先人家知道你是”二货”,就会让着你,甚至怕你。再就是不管你作什么出格的事,别人都能接受,因为他们知道,不能与”二货”计较。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自己未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二货”,主要还是六根未净,面子作怪,拿得起,放不下。如有来世,一定努力成就一个真正的”二货”。近日,在网上下围棋,注册了一个新网名就叫“不老二货”。

     

一叶随风   

2016-9-29

狗吃屎

“狗改不了吃屎”这句骂人的话,只有到农村以后才真正明白它的由来。由于粮食的缘故,当年山里人养狗的不多,而且不栓不喂,任狗儿们自己找食吃。狗儿们为了填饱肚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吃屎。山里人家的矛厕里都备有一把破铁锨,拉完屎要赶快用土盖上,不然狗儿们会立即光顾。山里天高地阔,人们内急时会随地方便,只要离村不太远,常常你还没便完,狗儿们已等在那了。有时肚里正在鼓劲,猛一回头,看见一只大狗在后面虎视耽耽,着实吓你一跳。狗儿们最喜欢的是小孩的屎,不管小孩是拉在炕上、脚地还是院子里,母亲们根本不用收拾,只要高声呼唤几声,狗儿们立刻冲进来,瞬间舔食干净。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狗相依相存,其实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存法则,人类肠胃消化不干净的东西由狗儿们进行二次消化,生态环保又节能。当今的国策,狗儿们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身体力行了。

今天的狗儿还吃屎吗?首先,狗儿已贵为“宠物”,非栓即圈,衣食无忧,再者狗儿们已无屎可吃。但狗儿们骨子里的那点东西是不会变的;你看那溜狗的贵妇们最怕的就是别碰上屎。

一叶随风

2016.10.4

陋习

拉边套、扒灰、入赘、娃娃亲、换亲、这些陋习在当时的川道地区已很难见到,但在偏远山区还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艰难生活中人们的一种无奈之选,久而久之隧成习俗。

除了在些婚姻、家庭、伦理上的陋习外 ,还有就是缺医少药形成的一些陋习;刚来时,知青早晨刷牙时总有一群小孩围着看,因为当时的村民都不刷牙,个个都是一嘴黄牙。

村里有几个二三十岁的小伙嘴角两边各有一个园疤,倒也不难看 ,就是觉得怪,问了才知道;都是一两岁时生病发高烧,无法退烧,只好用艾蒿炙烤嘴角,烤出大水泡。烧是退了,可两个园疤却终身留下了。

还有更为离奇的;一次,我发现一位男社员右脚的无名指齐茬茬的没了,再三追问,才知道这也是当地的一种陋习;山村极度重男轻女,家中的独苗长到一岁时,要由父亲親自咬掉孩子脚上无名指 ,说是这样孩子命硬好养活,这种极端迷信愚昧的陋习真是令人咂舌。

一叶随风

2017.8.28

现行反革命

在那个“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发生了很多在今天看来不但匪夷所思而且荒唐可笑的事。

那是下乡后的第二年,在一次学毛选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上发生的事;所有受表彰的人依次上台接收奖品 ,就是一张奖状和一个毛主席石膏像。有一位老兄可能是太激动了,下台时,手一抖,啪的一声,毛主席石膏像掉地上摔碎了。顿时会场里一片死寂,过了一会儿,有人反应过来;振臂高呼“打倒现行返革命”,“谁反对毛主席就叫他灭亡”,立马全场相应,口号如雷。紧跟着两个基干民兵冲上台,双臂一拧就架上飞机 。表彰大会立刻变成批斗会,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就给这位老兄戴上了 。当时阶级斗争的对像除了走资派就是“黑五类”  ,指的是地、富、反、坏、右,“反”就是反革命,这在当时是头等大罪,而现行反革命更是罪加一等。

那位闯了祸的仁兄以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2017.8.23

未完待续

一叶随风

2017.8.29

相关文章

  • 岁月成诗五十载 惟忆陇州知青梦(二)

    1968年11月 ,我们一行十位西安知青来到陕西省陇县的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插队。一晃五十年过去了 ,有些事忘了 ,...

  • 岁月成诗五十载 惟忆陇州知青梦(三)

    1968年11月 ,我们一行十位西安知青来到陕西省陇县的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插队。一晃五十年过去了 ,有些事忘了 ,...

  • 岁月成诗五十载 惟忆陇州知青梦(一)

    1968年11月 ,我们一行十位西安知青来到陕西省陇县的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插队。一晃五十年过去了 ,有些事忘了 ,...

  • 陇州入梦五十载

    陇州入梦五十载 说知青,话插队,陇州入梦五十载; 山险阻,路遥遥,腾沟越涧练脚板; 学蒸馍,学擀面,风箱柴火玉米饼...

  • 《惟:明代才女张乔诗忆记,醉桃花!》羊城三月桃花開,蕊红梢叶绿

    《惟:明代才女张乔诗忆记,醉桃花!》

  • 惜年

    天生不用笔,寂寞自成诗。 倏尔青春去,谁堪岁月迟。 卷帘庭草榭,拂袖露华滋。 别梦成往忆,且惜少年时。

  • 遣怀

    《遣怀》•(古风) 文/雁南飞 津门夜雨梦不成, 寒灯欹枕忆平生。 遑遑红尘数十载, 岁月无痕亦无声。

  • 昨夜梦魂里, 相见似离诗。 碑身千万字, 醒时难成忆。

  • 知青岁月(二)

    我跟二妞子有一辆踏板式电瓶车,倒卖过不晓得三手还是四手,质量相当好。平日里除了接送二妞子上下课,主要还是骑着到5公...

  • 《十年忆君》

    忆君思忆年少事, 昔年尔语读书时。 十载欢情十载逝, 写意光阴已为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岁月成诗五十载 惟忆陇州知青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fj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