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公交车上,带着耳机,突然听到了一首熟悉的歌,想起了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我们现在生活在同一所城市,两座离得不远的小区,但却近二年没有联系过了。
有时候,我看着路上骑车的女生,每个都很像她,每个又都不像她。
像她,是因为我思念她。不像她,是因为我觉得她又不是我认识的她。
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上学,关系好到同吃一块泡泡糖,我吃了一会从嘴里拿给她,她吃了一会从嘴里拿给我,说起来有点恶心,但那时并不觉得如此。
小时候,因为爸爸打了我,我就要离家出走,她二话不说,和我一起从家里偷拿了床单、蜡烛、火柴、零食、饮料,一起躲进了还未完工的楼房,呆到半夜。
小时候,我们趁着父母不在家,自己在家里扮家家,我切了像薯条一样的土豆丝要炒给她吃,在锅里有模有样的加醋、加酱油、加盐,最后端上黑乎乎的一盘,她竟然说好吃。
毕业了,我独自去上海打工,她还在上学,有次暑假,她说要来看我,我给她买了车票。
回去的车上,收到一条信息,“给你书里夹了100块钱,你上班不容易,多照顾自己,不要太累”,那一刻,被老板、客户大骂都没有吭一声的我,忍不住坐在地上大哭。
这么好的一个朋友,一个闺蜜,一个死党,她却有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
每次一谈恋爱,就玩消失。
只要联系不到她,我就知道了,她肯定恋爱了。如果她突然哭着打电话找我,我也知道,她失恋了。
那时的我,还没有男朋友,唯一的最亲密的人就是她。每次联系她,我就要做好信息石沉大海的心理准备,因为她要不就几天后回信息,要不就根本不回。
一开始的几年,我每次都假装生气不理她,但她总是安慰我,“不是不曾想起,而是从未忘记”
听了之后,心头一甜,立刻握手言和。
我们关系真正的疏远要从她结婚、生子说起。这些年在上海,每次回老家,都有一个习惯,第一时间找她玩,这个习惯持续了七八年,直到结婚生子后。
记得,第一次去她家,开门是她的婆婆,很精明的一个妇女,看似友善的上下打量着你,据我朋友说,她是那种喝酸奶会躲到阳台喝,夏天开空调,他儿子走后立刻就会关掉的人。
而朋友的老公,更是基本不沾家,一天到晚在外面。有时候,她和我开玩笑,“我都不知道是嫁给了他,还是嫁给了他妈。”
每次我都有很多话想说,但却说不出。我知道,她不会听我的。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一向是“不到南墙心不死”,如果爱一个就爱的死心塌地、无条件付出。
渐渐的我们聊得话题也少了,她回复我信息的次数就更少了。
有时候,我真的是很生气,她明明有时间发朋友圈,为什么不能回我一条信息呢,但我又不能说出来,这样显得我很小气。我也尝试说服自己,她结婚、生孩子后肯定特别忙,没时间回复。
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我自己也结了婚,生了孩子,我才明白,婚后时间虽然很紧张,但回复一个信息的时间还是有的,之所以有的没有回复,是感觉不太重要罢了。
虽不愿面对,但我真的累了,不想猜来猜去,今天误解,明天和好,这样太累了。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过矛盾、没有过争吵、没有过不愉快,但我们却不在联系了,我们成了那种近在咫尺,却只能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彼此的近况的朋友。
最后,想送某一刻特别想念的你,一句话:
缘起:在人群中,我看见了你
缘灭:我看了你,在人群中
网友评论
缘灭:我看到你,却在人群中。
稍稍改了,希望别介意。
还在上学,朋友们也是天南海北的求学,只能假期一聚,有的确实会慢慢疏远。人生有的人确实会渐行渐远。只望最后能留三五知己。
心与心之所以疏远是因为彼此陌离。
父母就是从你出生开始渐行渐远的背影;
朋友就是一生中反复遗落和寻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