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正吃着晚饭呢,外边的鞭炮声时时响起。突然想起,今天是正月的最后一天,是燎干的日子,一定是有人在燎干了。
朋友圈的壮观今天早上去上班时,在街道上还看到有人拉着一车黄蒿在卖,那时就想,今天晚上要出去跳火燎干的。
于是匆匆的吃完饭,带着孩子,想出去燎干。但是去哪呢?听见外边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知道燎干的人家不会多,就想着走远一点去村子里吧,估计城里的街道上不让燎干了。
我拿了个袋子,装上妈妈的一件衣服和在外上学的儿子的一件衣服,给他们也燎燎。
还算我明智开着车子出来,因为在街道上没有找到有火堆的地方,兜兜转转没处去,打电话给住在城北独院的朋友,想着她那里僻静,有没有准备好燎干的柴火。问了才知道,今年管的严,害怕引发不安全因素,不让放鞭炮,不让燎干,她那的人家都没有准备。今天晚上警车在他们那里开来开去,检查监督呢!
那去哪呢?不燎干好像年没有过完,我心是不甘的。
我们就想着去远一点的地方,出城吧,去远处的村子里,管的不会像城里这么严,看能不能碰到别人正好在燎干。
路上看到了老家的侄子发的燎干照片,遗憾没有早点计划回我的老家去燎干。
记得年幼时在老家,提前几天家家的门口就堆了高高的柴垛,干的黄蒿和干的枣刺干比较多,黄蒿易着,枣刺干耐烧,咯嘣一声,火苗会窜得老高,。正月三十晚上燎干时人们还会比着看谁家的柴堆高,火烧得高。
我记得妈妈提前把家里里里外外的灰尘收集起来装在袋子里,待到燎干时倒在柴火上,把家里的刀、擀面杖、小簸箕等用具拿来燎燎,过年时贴的春联也会在这天晚上撕下来放在柴堆上烧掉,过年未放完的鞭炮放在火堆里噼里啪啦地响起。
印象里妈妈会端一个碗,把米、面、水和布絮絮拌在一起,泼于火中,口中念着“米干面干,抺布串串”,在这些繁芜的仪式里燎去一年的霉气,带来一年的好运,也寓示着新年的结束。
如果谁外出不在家,妈妈们会把家里的衣服提在手里在火上燎燎,保佑家人一年的平安顺遂。
这些仪式体现着人们对燎干这个习俗的敬畏,也充满着对火的敬仰和神往之情。我想,神奇的火,在先民们的心中布下了神秘的色彩,因此人们热爱它,敬畏它。
现在害怕引起不安全隐患,城里不让燎干,只有偏远的乡村还在延袭这种习俗。居住在城里的人们缺少了身体力行的感受,还是挺让人遗憾的,挺怀念那年那月那情景的。
我们一家人就很怀念这种味道,还是想找到这种场面。
于是我们开着车子去了城北的村庄。遗憾的是,没有赶上燎干的壮观场面。不过还好,离远远的,看到有还未烧尽的火堆,主人已经关了家里的大门回去了。我们赶紧把车子停在旁边,去火堆上跳了跳,
跳干火是为自己讨个吉利的好兆头。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跳跳的,老人会被孩子们搀扶着去燎燎胳膊,腿,这样身体就会康健,行走会健步如飞,婴儿会被大人从胳膊肘抱起来从火上飞飞,祈愿平安健康成长。
我跳了干火,燎了妈妈和儿子的衣服,然后继续去找,看有没有更大一点的火堆。今晚即使找不到了,也算不留遗憾了。这个火堆虽已快燃烧完,但总算有了燎干的过程。
在回来的路上,路过一个市场时买了点水果。突然被一片欢呼声吸引,有一堆火冒的高高的,能听见咯咯蹦蹦的干柴在烈火中焚烧的声音。
远远的就看到那里有人一个个从火上跳了过去。我们三个人高兴地跑过去,跟在跳干火的队伍里跳了跳,这算今天见到的比较大的火了,以此为我们讨个满足吧。
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每一个传统节日我都想过的有点仪式感。但是在今天这个习俗里,燎干的壮观场面只有在微信朋友圈才能看到。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每个习俗寓意深远,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演化消失了,也应该被人们记在心里。
早先,人们认为,火是一种怪物,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经它一燃烧,一切就化为灰烬,去了另一个世界。
据考证,“燎干”这一习俗的最初模式,来自于原始社会人们群体狩猎生活。原始人在集体狩猎之后于傍晚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欢庆收获,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并驱走身边的邪恶。
欢娱和驱邪,正是燎干最初的本义,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这一本体意义始终不会变,沿袭至今。
历经了今晚的辗转,也没有亲自体验到燎干的壮观,我在心中默默许下心愿,明年一定要在老家村子度过这个月末的晚上。
22年年度营第二十七篇1662字,共累积34381字。第12期写作营第二十七篇非主题打1662字.共累积34381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