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哲学之光哲思
第3颗星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第3颗星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 星空书屋阿凯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18:08 被阅读0次

    书籍简介

    书名: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者:托马斯·内格尔
    译者:宝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哲学入门书,写给第一次接触哲学的读者。这本书里没有讨论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而是聚焦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尝试回答时,哲学会自然产生。

    大概在14岁左右,许多人就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哲学问题了:什么东西真实存在?真的有是非对错?生命有意义吗?死亡是结束吗?几千年来,关于这些问题有许多哲学著作,但是哲学的源泉在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在于以往的著作。


    问题

    了解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思考特定的问题,我们讨论的问题如下:

    1. 意识之外的世界存在吗?
    2.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3. 人生有意义吗?

    在阅读这些探讨时,要记得评估每一条论证和每一套理论是否可信,依赖于每一个人自己的独立思考,而非听命于任何权威。


    意识之外的世界存在吗?


    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可以形象地表达这个问题——“缸中之脑”

    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如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可以被输入代码,比如“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这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关于缸中之脑的问题是:你如何确保你不是处在这种困境中?

    电影“黑客帝国”和“庄周梦蝶”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的。

    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你唯一可以确定为存在的,就是你自己意识之内的东西。你所相信的其他东西:太阳、月亮、星星、你的房子和周围的人、历史甚至于你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全部都建立在你的经验和感官感受的基础上。

    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怀疑周围的物质世界,我们相信自己之所以能够看到、听到、触到,是因为有某个外部的东西被我们的感官感受到了,如光射到眼里产生了视觉、声波传导耳朵里产生了听觉、皮肤接触到了物体产生了触觉。

    但如果外面并没有什么东西,而只是你的大脑产生了这些感觉,就好像是一场大梦,这一切会有什么不同吗?你能证明自己不是处在缸中、黑客帝国的“母体”或一场梦中吗?

    事实上任何经历都没法确保这不是一场梦,掐自己一把而感到的疼痛同样是发生在你意识里,和梦里的其他事情一样。甚至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大脑,你从没见过你的大脑,你之所以相信你有身体和大脑,不过是因为人人都有,所以你相信你也有。而且就算是你见过,那也不过是另一种视觉经验而已,也许唯一能存在的就是你的意识。

    你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至于外部世界是不是存在完全不能确定。这种观点被称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论”

    你还能怀疑更多,比如你过去的存在和经历,因为你能依赖的不过是你当下的记忆。你怎么确定自己在现在之前是存在的?你怎么确定自己不是几分钟前才存在的,而一开始就有了现在完整的记忆?看来除了意识当下的内容之外,你不能确定任何东西,任何论证似乎都否定不了。

    有一种对“怀疑论”的驳斥,认为一场不能醒来的梦其实就是现实。

    如果你做了一个梦,你就能够从中醒来,并发现自己刚才睡着了,这才叫做梦。如果你看到了一幕幻象,过一会就能看出它不是真的,这才叫幻象。而如果这个梦永远不会醒来,这个压根就不是梦,它就是你生活的真实世界。

    除非能观察到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否则物质世界就是真实的。

    这种反驳能够成立吗?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外层的真实世界,但没有任何人观察过到它。这种观念我们就不能理解吗?

    如果缸中之脑永远不能从计算机模拟的世界中逃脱,我们能说他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吗?如果黑客帝国中“母体”里的人全都不能逃出“母体”,我们能说他们生活在真实世界里吗?如果确实存在一个外层的真实世界,它是因为存在而可以被观察到,而不是因为被观察到才存在。真实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人的观察。

    看起来,怀疑论并没有被否定掉,我们确实可能生活在一场梦里。不过说到底,你依然可以相信着自己就生活在真实世界里。虽然不能否定掉怀疑论,但在没有观察到一个所谓的外层真实世界前,你就是可以一直这么相信着。只不过,我们永远都无法排除自己生活在幻象里的这种可能。这一点同现代科学非常相似,我们之所以承认当前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不是我们能确保它就是绝对真理,只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观察到的证据否定它而已。


    我们有自由意志吗?


    经典力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人的思想,1814年拉普拉斯提出了“拉普拉斯妖”的假设,阐述了“决定论”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

    这里的智者就是后人所指的“拉普拉斯妖”。

    为了下面探讨自由意志的问题,设想一下,某天晚上你突然想吃一大块巧克力蛋糕,不过你知道它容易使人增肥,但考虑一番后,你还是高高兴兴地把它吃了。第二天,你照着镜子打量自己的体型,想着:“我觉得还是不吃巧克力蛋糕好,我本来可以不吃。”

    “我本来可以不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的意思是:你可以做某些你实际上没有做的事。在你下决定前,吃与不吃,两者皆有可能,是你决定了究竟是吃了还是没吃。但好像又不只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果旁边有一个非常节食的朋友,你就会不吃。而是说,即使一切条件都一样,你仍然有可能会不吃。

    但似乎这种“本来能够”只适用于人,对于物质世界里的事物,要发生某件实际没有发生的事件,条件总是有所不同。倘若我们说,“这辆停在街上的车本来可以停在车库里”,我们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把它开到了车库,而不是说,车自己从街上发动开到车库里。要发生一件实际没有发生的事件,如让车停到车库,总是需要别的事情作为前提。

    我们似乎认为,人在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依然能做某些实际没有发生的事。也就说,在你自己做出决定之前,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选择前,吃或不吃,并没有被事先决定。不过,其他事情似乎就是被事先决定的,没有人把车从街上开到车库里,车就是会停在街上。这些事情的结果似乎总是被先前的条件决定好了。

    但有些人认为,从绝对意义上来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决定好的,永远也不可能做实际上没有做的事情。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行动的各种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并且使它不可避免。一个人的经验、欲望、知识、遗传因子、社会环境和各种选择的性质,以及我们尚不知晓的因素,这一切加在一起,共同使得我们的行为成为必然。

    这种观点叫做“决定论”,实际上,决定论并不需要人像“拉普拉斯妖”那样知晓一切,并作出预言。它认为,世界受自然法则主宰,一个行为的诸多条件通过自然法则决定了这个行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本来能够”。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当你在思考吃与不吃时,各种因素作用已经决定好了你会吃,虽然你认为自己本可以选择不吃,但你并不能。所谓下决定的过程,不过是已经写好的剧本结果在你身上演出罢了。甚至可以说,远在你出生之前,你这一次的选择早就决定好了。毕竟这一刻只是由前一刻决定的,这样可以无穷尽追溯下去。

    决定论的观点会对我们的看法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决定早就被事先决定好了,你还能够责备自己抵不住诱惑吗?如果早就写定了,不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且,似乎也不能责备做坏事的人了,如果说他们做的事都是事先决定好的,那么这些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当然有一些人认为,即使人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惩恶扬善也是有意义的,是为了未来着想。

    现代科学认为,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决定论是不适用的,存在着纯粹的概率事件。那么也许决定论对于人的行为也不适用。

    但这同样很奇怪。你相信是选择了吃与不吃,这个选择不是事先决定好的。但纯粹概率的事情我们又是怎么选择的呢?如果真的是概率的,又怎么算是一种选择呢?而要求我们为一件纯粹的概率事件负责,又实在是荒谬至极。如果说我们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来决定我们的选择,那为什么能说是我们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被决定否定了自由意志,而不被决定又谈不上是自己的选择,无论怎样似乎都是错的。


    人生有意义吗?

    或许你曾想过,万事皆不重要,无非过眼烟云,因为百年之后,你就归于尘土。我们在名利场中你争我斗,让自己出人头地,但除非这些成就是永恒的,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无意义。然而这些并非永恒的,即使你的著作流传千秋万代,但太阳系会寂灭,宇宙会达到热寂或坍缩,你所做的一切也都会烟消云散。即使只是身上一星半点的永垂不朽,都是不可企及的。

    在生活中我们能说出大部分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吃饭因为你饿了,睡觉因为你困了,娱乐因为你需要放松。所有这些具体的事情都是你整体人生中的一部分,我们能说清它们的意义,但我们却没法解释作为整体的人生。

    如果跳出你自己的生命之外来看,你整体的人生看起来根本就没有意义。你的存在似乎没有什么目的,假如你从未存在过,也无关紧要,并且当你死去之后,你是否存在过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你的存在对于一些人很重要,比如你的父母、孩子和其他亲友。但如果跳出来看,这些人的集体存在还是没有什么意义。不过,你可以说,就算是整体来看没有意义,那又有什么要紧?你可以说,只要能够过好日子,活得开心,这就够了。但是,除非你从来不去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去问人生整体有什么目的,这种回答才能有效。而一旦你开始想这类问题,你就触及了这种可能:你的人生毫无意义。

    如果你的人生整体和某种更伟大的东西发生了关联,是否意味着人生就有了意义呢?你可以参加政治或社会活动,为了未来的世界更美好而奋斗。你也能设法让自己的子女及其后代过上好日子。

    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和其他人之间的联系,即便是和千万年后的人的联系,前面已经说到问题所在。如果人生是更大东西的一部分才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追问这个更大的东西,它又有什么意义呢?要么它是比它更大东西的一部分,要么它就是最大了。可悲的是,前者我们继续追问,后者只能以它没有意义而结束。

    如果包含你人生的更大东西本身没有意义,那你的人生还有意义吗?而且如果这个更大的东西可以没有意义,那你的人生又为什么不能没有意义呢?

    当然,即使人生整体无意义,也不必担心。或许我们可以承认这点,然后照样过日子。你只需要更多地关注眼前的事情,只从生活中寻找意义,而不要跳出来看问题就行了。这种生活态度让有的人感到十分满意,也会让有的人感到心灰意冷。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希望自己的人生整体从外在方面来看,也具有某种意义。如果说我们的人生整体毫无意义,我们就会感到失落。

    许多人活着不只是为了活下去或过得舒适,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这种心理动机往往就是来自于一种“意义感”。如果我们放弃了这种意义感,可能我们就不能创立伟业。也许生命就是一出自娱自乐的舞台剧,站在舞台外看,荒诞不经,身在舞台上,却又充满情节和意义。


    思考与我一二事


    就像作者提到的,许多人在14岁左右就开始独立思考哲学问题。在高中时代,这些哲学问题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我。我想出了许多可能的答案,但没有一个答案完美,而且似乎只要思考的时间足够长,所有解答都会暴露自己的局限。

    书里一共探讨了九个哲学问题,而我只挑出了其中三个,并不是其他的相对次要,只是因为这三个在那时思考的最多,最为熟悉。

    年幼,总是容易迷茫。高一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人生终将结束,突然发现自己所有的意义在死亡面前不堪一击,整个人变得很失落。人是如此的渺小,地球就算毁灭,也根本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不见罢了。人生短暂,跟宇宙、地球无法相比,即便是面对人类的历史,个人的生命长度,不过是史书上的一句话一百年,几代人就没了。

    失落的人奋力挣扎,迷失的人想找到方向。我思考,不停地思考,试图从生物学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总结人和动物的生理结构、器官功能,导出生命的意义:生存,然后繁衍。所有生命都是这样的,尽管他们和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繁衍后代,似乎一代为了下一代,下一代又为了下下代,但就这样,生命把对意义的回答放到了无尽的延续中,回避掉了这个问题。而如果跳出这无尽的链条,生命的代代传承依旧没有意义。

    我想,或许人和其他生物是不一样的,人的存在不只是为了完成遗传物质的传递。许多伟人烈士把自己的生命付诸于更加宏大的事物,如民族、国家、世界和平等等。

    马克思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说为了人类的福利,康德说,“人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福祉”,也许整体人生的价值只能在更宏大的事物中找到。

    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有可能生存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就像是黑客帝国的“母体”中,却浑然不知。我尝试着反驳,但我否定不了“怀疑论”。我只好接受了这种可能性,并开始以怀疑的目光,去看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我学着“怀疑一切”,很多人取笑这句话,然而它不是要你真的什么都不信,而是要你独立地评估每一个事物、观点和论证,不因为网上流行什么说法,你就信什么,等到流行说法变了,你也不知所以地“黑转粉,粉转黑”。

    我是幸运的,在高中时代有一帮愿意同我交流思考的同龄人。直到今天,我依旧很怀念那个时候。我清楚,想得太多,难免会孤独,不仅孤独,还因为不能交流而痛苦。我们一同探讨过许多问题,交流想法,给对方灵感。

    “自由意志”曾是我们的主题,我当时深信“决定论”,崇拜物理和科学规律。我相信一切从宇宙创世便决定好了,我们所做的只是按照绝对的剧本表演。很多人说,自己不相信命运,有人凭借个人的努力改变了命运。遗憾的是,这些努力奋斗和所谓的改变也都在剧本里。后来,我了解到宇宙存在着很多随机,规律允许不确定,“决定论”是错的,并非一切注定。

    读这本书的时候,即便已经知晓了大部分问题和观念,但依然体悟到许多新奇的观点和精彩的驳斥,并理顺了长久以来的思考。这本作为哲学启蒙书是非常好的,它不同于《苏菲的世界》以情节取胜的戏说,而是直击哲学问题,并引导读者独立思索,展现哲学的魅力。

    最后这一部分算是我个人的心路历程,借分享书的机会整理出来。

    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思考这些问题,我认同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如果你一定问我,“为什么要想这些事情?”那我只能说: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3颗星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xe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