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528996/ab39306b34cf46c5.jpg)
前几年我参加过许多心理工作坊,也看过许多心理学书籍,听过许多心理讲座。但还是有很多的困惑。考了“二级”证书后,我先后在几个老师那里接受被咨询。本想积累些实操经验,但经过被咨询后,却越来越糊涂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到底有没有用?心理咨询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在我心中起起伏伏困惑了许久。直到听了“小明地面心理课程精选”,总算有了一些答案。
我把这套微课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一、对心理学培训市场真相的剖析;二、东西方哲学对心理咨询的影响;三、心理咨询中的语言治疗;四、非语言治疗中的艺术治疗。
解决我上述疑问的是第二部分,即哲学在心理学中所起的引导作用。这部分里,小明老师提到了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
1.本体论
指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课里讲到——
西方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元素”构成的。在文化、政治、道德、价值观、终极目标等方面,西方哲学都主张个体自由化。于是,在心理咨询的方向上,西方主张应该“分离”。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咨询,强调人的独立性,提倡每个人要从精神上和父母分离,和家族分离,和一切有连系的人分离。认为一个人拥有独立的精神世界,最后走向内心彻底的自由,他的心理就算是健康的了。作为咨询师,在咨询中应该把来访者往自由、个性化的方向去引导。
而东方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的“系统”,每个人都是系统的一部份,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于是,东方哲学继承了老子、孔子等圣人的思想,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主张人要和父母连接,和祖宗连接,和万事万物连接。由此,东方心理咨询认为当一个人与周围一切的关系融和了,能够归属于集体了,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算是健康的了。作为咨询师,应该让来访者顾全大局,往“合”的方向去作引导。
听到这里,我就在想,假如出现这样的案例:当一个女的被丈夫打了,她来做心理咨询。到底怎么做才对呢?
根据东西方心理咨询方向的不同,西方心理咨询倾向于让受到虐待的来访者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鼓励来访者最终走向解放和独立。而东方心理咨询更愿意引导来访者以家族利益为重,以和为贵,回归家庭。
那么我呢,会按什么方向去做咨询?
虽然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我已发现了它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会把它作为下一步重点思考的课题。
2.认识论
指一个人能不能通过自己来认识自己,个体是如何来认识自己的问题。
课里讲到——
西方哲学由于判定世界是由各个独立的“元素”构成的,所以认为人是不可能自己来认识自己的,必须借助“他者”来认识自己。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西方心理咨询主张,咨询师要作为一个不带感情色彩、中立、客观的一面“镜子“,来反映来访者的问题。
而东方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认为个体本来就存在于系统之中。所以个体通过内观、打坐、禅修等自我觉察的方式,就可以起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听到这里,我回想起自己这几年参加过的积极心理学、NLP教练技术、意象对话、绘画疗法、唱歌疗法、精神分析、家庭系统排列、oh卡牌、家棋、内观、道德经智慧、正念疗法、宗教心理……等等的学习,最后内心变得更加冲突了。看来是因为,这些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源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认识观。而我不加区分地照单全收。学到最后,势必走到不知所措的地步了。
3.价值论
即对某件事情,如何去判定它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课里讲到——
西方哲学是一种“绝对化”的观念,认为好的就是好的,应该被奖励;坏的就是坏的,应该被处罚。西方的道德界限是很明确的。
而东方哲学是“辩证”的思想,认为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就如“太极阴阳图”中的阴阳两部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不看重绝对的道德,更加重视的是对整个系统的作用。
可见,东西方对事情价值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对于以上几种观念的分歧,小明老师在微课里讲到,东西方哲学思想各有其利弊、不分高低。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由于西方擅长对各个“元素”的细致研究,所以西方科技方面发展迅速一些。而东方由于强调“系统”的整体观,因此整个民族具备更强的生存韧性。
由于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了心理咨询的方向、方式、侧重点,有着完全的不一样。这就让我明白了,当初为什么自己经过不同的几个咨询师的咨询之后,越来越纠结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几个咨询师的哲学思想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咨询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我在想,心理学到底还有没有用呢?
我联想起一件事。我感冒的时候去看病,每次都会遇到不同的医生。有的给我开中药,有的给我开西药,有的开的是中成药。这三类药,我有吃某一种就好了的,也有三种都吃过也不见好的。那么,到底生病了要不要去看病呢?
也许,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生。但是,生病了还是需要去看医生。
心理学也一样,它是一种多范式的学科。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也没用。除了医生医术上的对症治疗,还要看病人服不服那副药。
荣格曾说:“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显然,心理学的作用,是培养人们具有一种哲学式的思维模式。
至于每个人自己持有什么样的哲学观念,自己希望朝哪个方向迈进,只有自己去思考去选择了。毕竟,心理咨询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不是告诉来访者答案,而是授之以渔。心理咨询师只是协助来访者去更深层次地思考,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做出自己的抉择。
所以,小明老师在微课里明确指出,如果没把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搞清楚,学再多的心理学知识只能越学越糊涂。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不把哲学观念弄明白,去给别人做咨询,纯粹是胡扯。
虽然我的哲学思想还在摸索和确立的过程之中,但听了这套微课,已让我不再盲目地投身于各类理论和技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是愿意抬起头,找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仅以对这套课程的一点感想,给大家做个参考。希望我们不再盲目地学习,更不要在还没有搞清楚基本的哲学观念之前,就急于奔走在心理学的学习路上。
(PS:在这个系列课里,小明老师还坦率地披露了各类心理培训市场的“真相”;强调了语言治疗中的逻辑学原理;并对非语言治疗技术做了细致的讲解;特别在音乐治疗、舞蹈治疗等的教学中,引用了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得到了一种艺术的熏陶。真是觉得物超所值,受益匪浅!由于篇幅有限,在此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