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经常听到简友们谈论日更的话题。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日更(有效的输出),要想达到此写作境界,我想,一定要有大量的阅读(有效的输入)。
因为,毕竟我们的生活体验有限,要想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唯一的途经就是从书本上获取,这就是人们挂在口中的一句俗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过,大量的阅读,要靠兴趣的支撑,才能坚持下来。
据说,现在许多热爱读书和写作的友友们,终于找到阅读兴趣的支撑点,就是通过线上,在各大城市成立了“拆书帮”的团体。
这一信息,是我在和朋友聊天中获取的。
谈到阅读兴趣时,我的这位朋友两眼顿时亮了起来。他告诉我,他日前正在参加拆书帮团体的读书写拆书稿活动。
听了这位朋友的一席话,我又想起了几天前一简友询问我,拆书在写作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谈谈拆书吧。因为,毕竟拆书这种文体,还是刚刚兴起的一种文体。
说得再细致,再具体一点,拆书是目前各种写作平台上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它不同以往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前者是作者对一本书的深入研读后,再结合自己的见解,用准确、精炼的文字,通过数篇文章的详细讲解将书中的内容呈现给未读此书的读者,而后者是作者一本书读后写的一篇文章,其写作模式一般是写作者对该书读后的初步印象或感受,或者作者对书中关键的段落、句子等理解。
所谓“拆书”,在我的粗浅理解中是这样的: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台零件繁多,结构精密的机器,那么,拆书的过程,就如同根据说明书(预告),对这台机器进行拆解,最后又将其拼为完整(总结)的过程。
对拆书颇有研究,写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常常在写作课上告诉我们拆书的套路,大致内容概括为如下公式:1+N+1(一篇预告+多篇正文+一篇总结)。一篇预告,指的是全篇的统领,一篇总结,指的是全篇的收束。而中间的N,则是至少4篇以上的对书中各个章节的总结性的文章。通常来说,每一篇字数都大约在1800-2500之间。
这些文章,统称为拆书稿。拆书稿的正文(预告和总结除外)的写法通常要夹叙夹议,尽量少引用原文,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在阐明自己的看法时,语言尽量凝练、优美、顺畅,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建议对拆书感兴趣的简友,可以百度一下有书的官网,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展示。我们大家在拆书时,可以按照他们的模板来完成,但内容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当然,写拆书稿预告要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介绍书的最主要内容,最好不要剧透,留点悬念,以吸引读者的关注。拆书稿的总结,就是总结你前面所写的几篇,把之前挖的坑统统填平,最好再结合一下现实,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收获。
预告和总结是拆书稿全篇中的重要篇章,如同龙头和凤尾,由此可一览无余地反映出作者的写作功底的深浅。
上面谈到什么叫拆书,拆书稿的写作套路。简友看了这些介绍,也就差不多明白拆书在写作中扮演什么角色了。
其实,拆书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阅读中的一种精读,而写拆书稿的写作过程,就是将书中的精华吸收,转化为写作的输出过程。
所以说,拆书在写作中扮演双重角色——阅读和写作。
但愿热爱读书和写作的你和我,熟练地掌握如何去拆书,稔知拆书稿的写作技巧,真正让拆书像一把打开文学宝藏的钥匙。
附录:
五招教你如何去拆书
(此文来自网络)
谈到拆书,我自认为那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拆书会涉及到拆什么书?用什么方法拆?拆解什么内容?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拆了书之后如何致用?
最近几年,拆书帮开始红遍江湖。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一时洛阳纸贵,成为畅销的实用类书籍。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观点是:学会拆书,一本几十块的书就能取得相当于上万元培训费用的效果,因此拆书帮的便签读书法大受欢迎。
第一招:学会拆书帮便签读书法(详细方法请点击阅读原文)
拆书帮便签读书法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
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
I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
A1: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
A2: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让知识真的应用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才能因为它变的更好。
拆书帮便签读书法大大降低人们读书的压力,即随时随地翻看书籍有价值的环节进行拆解与应用。但是这样的方法要求拆书者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初级学习该方法最好还要有拆书家引导促进,然后才能学以致用。
后来秋叶大叔又对该拆书法做了几点改进,首先选择一本书坚持拆,;其次运用自己的思考模型与框架来展示自己的拆书以此来启发读者的思考;最后提高拆书的内容与趣味性以迎合读者的需求。
第二招:清晰拆书的步骤
1、学会选择一本书来拆。首先选书应该考虑话题是否能够引发共鸣,内容具有连续性而又容易结合现实的书;其次优先选择那些写的不够深入而又容易整合的书,以便进行拆解改造;最后要抓住重点,在书的内容上加上自己原有的积累。
2、选到书后先把整本书通读一遍,把这本书逻辑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再挑自己觉得对我有用的章节进行细读。这里重要的是:一本书并非只有完全读完才有收获,读明白一段或者一句就可以有很大的收获。
3、拆完书之后要进行分享,可以写你对这本书对你有帮助的句子、你的思考、感悟,甚至是句子的摘录等等。然后可以发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跟别人分享。
第三招:梳理属于自己的拆书框架
拆书拆的是思考与应用,而拥有一套适合自己快速拆解一本书的拆书框架将会使拆书事半功倍。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拆书框架之前可以先参考并模仿他人的框架。下面参考的是秋叶大叔的拆书框架模型:
1、背景介绍(大众普遍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作者的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性的简介(书籍内容、类型、作者),还可以介绍对书的整体感觉,并用流畅的语言来组织书中的观点。
2、知识点介绍: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需的概念、定义以及简化版的案例(作者讲了什么,你的理解,分析一下有什么利弊优劣,作者是如何解决问题以及给你的启发)。
3、知识点的应用:结合你自身,列举一些你自己的案例,并写出一些自己的案例,并写出用书中的观点、模式、方法分析自己案例的过程。(类似于RIA的过程)
(1)回忆过去的经历或思考将会面临的类似问题。
(2)描述经历、问题。
(3)使用知识点分析你会遇到的哪些问题,看看原文作者是怎么解决的。
(4)把这一思考学习过程的心得写出来
4、总结反思:
(1)对于作者的观点,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是否可以升级得更好?
(2)对于自己,以前什么没有处理好?你觉得以后可以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用到新学到的思考方式?
第四招:选对拆书的时间
前面的步骤提到拆书之前先看书,那么我们在看书时就应该应该为拆书环节做准备,这样就能节省了后面拆书的时间。其次,对于上班族、学生族或许没有连续的整块时间,那么就应该利用几个甚至多个零碎的时间来拆书。最后还要拥有一定的写作习惯,把拆书视为写作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时间顺其自然地拆书。
第五招:拆书,拆的是什么?
学会了以上四招的方法论,拆书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我们得明白拆书拆的是什么?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与应用的过程。学会思考的框架不难,难得是学以致用。
拆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那么举一反三式的应用才是正道。这时的“拆”就不再局限于拆书,而是“无艰不拆”。比方说一个广告设计师,看到街上的创意广告就能拆解出该广告的设计思路;一个画家能够从他人的画风中,拆解出为己所用的风格。
学了这五招我敢肯定很多人还是没能学会拆书。拆是为了用,而学同样需要用。每一次读书,觉得有道理有价值的内容都应该反复对比于现实加以印证,直到成为自己理解和应用的东西。拆书是一门学问,应用亦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4517/da5880af19add2da.jpg)
网友评论
运用知识增感悟,锻炼文笔建奇功。
哈哈,你才是我的老师呵!我正在阅读《少做一点不会死》。我就试着用这本书练习。
我理解的拆书,是把一本书,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几章,分别写出类似书评或读后感的文章,而不是放在一篇文章。也就是说,一本书可以写出好几个题目的文章,供读者欣赏。😀😀
听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收藏学习了!👍👍👍👏👏👏☕☕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文章
太实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