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育写作的“三重门”》有感
最近,听了《中国教师报》韩世文主编针对一线教师“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一场讲座——《教育写作的“三重门”》,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针对教师写作,虽然之前也写了不少文章,但是现在越发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所以一再搁浅,迟迟不愿下笔。韩主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个方向。韩主编提到了教师写作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说自己的事儿,哪管别人写过什么。
第二,写自己的话,哪管好文章有什么架构。
第三,投自己的稿,哪管媒体需要什么。
韩主编针对这三大问题,一一做了解读:
第一,说自己的事儿,教师缺乏横向比较,记“小情小事”。韩主编特意提到,中国1600万教师每天都在“发声”着,这样的“小情小事”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发表,但是很难到更大的平台上去做推广。要跳出自己的“小情小事”,或者在“小情小事”中找到真正的价值点、新的观点,新的视角。
我们习惯于在平时的写作中,记录自己的“小情小事”,反思自己曾经写的文章,仅仅只是记录而已,很难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很难找到新的视角,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还是因为自己读的太少,思的太少,比如,在编辑眼里,一种观点,他们也许已经听过很多遍了,都已经属于别人说过很多遍的话,如果我们再来说一遍,顶多只能算重复别人的话而已。当然,这样的文章就很难发表。这让我想到了看王维审老师的博客,为什么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可以拿来发表?同样的叙事,可是在看他的文章,每次都会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心想:这个观点,我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这种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正是文章的精妙之处,王老师总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提炼自己的观点,有提升。而这些,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二,写自己的话,缺乏文章的整体架构。文章一叙到底,或者按照论文的格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框架设计,没有对于观点或经验的提炼总结,这类文章平铺直叙,一般也不会被采用。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我写在博客里的一篇文章《非常时期,我的一天》,这篇文章,我真的是老老实实用文字记录了我的一天,从早晨起床开始,将每件小事,重要的,不重要的,都记录下来。平铺直叙,大概写了1900多字。但是最终经过编辑的审阅,我也没有获得“精华”,真的与韩主编所写的问题一样——“写自己的话,缺乏文章的整体架构”,我仅仅只是做到了用文字记录而已,这样的文章的确算不得好文章。
第三,投自己的稿,哪管媒体需要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缺乏专业比照。比如,中国教师报,关注“教师成长”,关注“课改建设”,在这个层面上投稿,肯定是相应的,对口的。对于缺乏引导、示范价值的文章,也会被pass掉。
这个问题,讲的是投稿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针对自己要投稿的栏目,一定要搞清楚栏目的需求,需要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再投什么样的文章,比如,需要教育叙事类的文章,我们就不能发一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文章,要专业对口。
韩主编提到的教师写作的这三大问题,对照自己,的确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要想在写作方面,有所改变、有所提升,以后再写文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一篇好文章的诞生,离不开多读,从别人的文章中,汲取精华,学会对比,学习;离不开多写,不写不练笔,哪里会有好文章出现?写的多了,读的多了,再加上一些写作的技巧,多学习,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