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对自己了解几分?这疑问看上去很傻,谁会说不了解自己呢。
可也许,你真的就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或者说任性地去误读自己。
你以为未来的你能做到的,其实未必。
一个丈夫出轨了,被妻子发现了,于是丈夫向妻子承诺:“我保证不会再犯。”保证背后的潜台词是避免妻子下一次不信任他。
然而公正客观地说,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此时的保证其实很大一部分作用,在于眼下的息事宁人,保证只是权宜之计。
避免矛盾和冲突来打破我此刻的宁静,保证是对别人未来的一种欺瞒行为。
一件事情没有把握的时候,保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保证的套路里,更多的是在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我保证不会有下次了”,“你放心,我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的”。类似这样的句式很常见吧,打包票的时候,你信誓旦旦地向别人承诺,不遗余力地想要证明自己不会令人失望,然而越是专业,结果越可想而知。
所以说到做到的难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至少在承诺的时候,你无法想象未来的某一瞬间你注定为自己曾做过的承诺感到无地自容。
一对相恋多年的北漂情侣准备谈婚论嫁。女孩是个不知名的小演员,男孩陪着她追逐梦想,为她每一次试镜成功而发自内心感到喜悦。这样的陪伴,让女孩倍感踏实和安心。后来两人商量着结婚,为这段感情画上圆满的一笔。男孩提出希望女孩结婚之后是否能够注入更多的感情和时间在家里。(毕竟男孩也是有基本的情感诉求的)而这样简单的争取,被女孩视为他不理解她的工作。她内心想着她现在还没演过什么被人熟知的角色,对于工作和应酬,她是没有话语权的,为什么男孩不理解她等等,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争执。
在这段关系中,女孩认为男孩的陪伴是懂她,而当男孩提出建议的那一刻,这份懂,便成了女孩心理的“不懂“,她突然觉得男孩不懂她,不理解她。在长期的被动和呵护之下,女孩一度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真情实感。其实她只是陷在被爱里,这份被动的爱,不是女孩自发的内心情感,于是长此以往,就为任性和敏感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她心里,认为自己的每个想法都是很正常的,是无法意识到自己有多任性。男孩说的每一句话,从某种角度上分析,都已经被女孩曲解了。她对自己的这份误读,短期之内伤害的是别人,而对自己的伤害是终身的。
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眼中的世界,是唯一能让我们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可它们并不是世界上的一切。
我们不至于太渺小,因为我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就知道自己能够掌控哪些情绪,能够做哪些事,做到什么程度,这是认知程度所决定的。然后我们才有可能会影响一些事件,影响很少部分的人,这是我们通过自己认知上的提升,而实现的创造力。
我们又太渺小,一切无力、无助、无权等都使我们处在被动中,而越是被动,就越想不去触碰,不去努力,渐渐地我们害怕争取、害怕面对、害怕未知,我们认为渺小的我们太容易受伤,干脆就不给别人伤害我们的机会。于是我们失去了一切能够让自己变得优秀的机会,不去努力、不去尝试、不去思考。
有一种自以为是,叫做“我不做,我也不相信别人会做”。比如有些人自己不读书,他也认定身边的人都是不读书的,认定大部分人都是不读书的。
有一种假设,叫做“换作是我,我一定会怎样怎样做的”。比如当我还在做商务工作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的工作就是出去吃吃饭、喝喝酒、不需要打卡、也无需坐班等等。
有一种不自信,叫做“这不是我熟悉的领域,我可能会做不到,我还是放弃吧”。面对抉择时,我们很难选择更加未知的那个答案,哪怕它会带给带给我们一些更好的事物,我们也会因为害怕面对未知带来的恐惧而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
我们在片面的认知中,大胆地解读着这个世界,有意无意地误解自己、误解他人、误解种种我们本来不太懂的一切事物。
人们在自身不够优秀的时候,看到很优秀的人站在面前,人们总是会在心理说一句“也不过如此嘛”或者“他一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想象事物美好的一面,或者说人们不愿意相信有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
很显然,我们爱自己的方式出了问题。当一个人试图去质疑他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建立一种靠猜测去给事物下定论的习惯。
这种习惯引发的后续事故便是使人变得眼高手低、变得无法吸收好的建议、无法接受新鲜事物等等。
我们越来越不认识真实的自己,更无法了解真实的外界,也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不理解自己。
有人对我好,有人对我不好。我们能做的是接受,然后在内心感谢对我好的人;同时也感谢对我不好的人,让我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如果真的是自己不好、不对,要不要接受这份真实呢,不接受的话,会发生什么,要么抱怨,要么逃避。不论伤害的是别人还是自己,终将是伤害。
网友评论